“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

被引:81
作者
沈家煊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
名动词; V-ing形式; 名动包含; 动名词;
D O I
10.13724/j.cnki.ctiw.2012.01.001
中图分类号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朱德熙先生建立的"名动词"类别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标准不好把握,范围难以确定;二是导致理论上矛盾,体系上不一致。标准可以进一步明确和改进,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名动词"的定位最终导致放弃"汉语动词做主宾语的时候没有转化为名词"的立场,违背朱先生一贯看重和坚持的"简单性原则"。本文指出,"名动词"和英语的"V-ing形式"并不是对当的同类现象,英语所有的动词都有"V-ing形式",而"名动词"只是汉语动词中的小部分,汉语里跟英语的"V-ing形式"对当的不是"名动词"而是整个"动词"类。我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两条:一,确立汉语"名动包含"的模式;二,首先用单音双音来区分动性强弱不同的动词。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朱德熙先生的汉语词类研究 [J].
郭锐 .
汉语学习, 2011, (05) :14-26
[2]   朱德熙先生最重要的学术遗产 [J].
沈家煊 .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 (04) :7-19
[3]   从韵律结构看形容词 [J].
沈家煊 .
汉语学习, 2011, (03) :3-10
[4]   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 [J].
沈家煊 .
中国语文, 2010, (05) :387-399+479
[5]   基于宾语指称性强弱的及物动词分类 [J].
陆丙甫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 32 (06) :18-26
[6]   我看汉语的词类 [J].
沈家煊 .
语言科学, 2009, 8 (01) :1-12
[7]   名动词质疑──评朱德熙先生关于名动词的说法 [J].
裘荣棠 .
汉语学习, 1994, (06) :15-20
[9]   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 [J].
朱德熙 ;
盧甲文 ;
马真 .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1961, (04) :53-66
[10]  
语法分析讲稿.[M].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