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用大豆籽粒形成规律及产量估测的研究

被引:17
作者
武天龙
赵则胜
蒋家云
蔡向忠
汤楠
机构
[1] 上海农学院天然健康食品研究所!上海
关键词
菜用大豆; 籽粒形成; 产量估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643.7 [菜用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202 ;
摘要
本文分析菜用大豆产量主要指标籽粒、荚皮重量和荚重在生殖生长期4个不同阶段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三性状积累最高期分别表现为:籽粒重在中后期;荚皮重在中前期;荚重在中期。菜用大豆生殖阶段前期侧重荚皮的生长,中期籽粒快速增长,后期籽粒重和荚皮重均迅速脱水下降。考虑到商品的外观品质,合适的采收期应在中期之前。在荚重量最高期的中期,籽粒与荚皮比为1:0.88,此项指标可作为最佳收获期临界指标。根据12个品种最佳采收期鲜百荚重与百粒干重两者的回归系数,在已知大豆产量和百粒重的情况下,提出估测菜用大豆鲜荚产量的公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21 / 22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台湾菜用大豆品质研究概述 [J].
黄建成,徐树传,林国强 .
台湾农业情况, 1996, (02) :22-22
[2]   白毛豆在台湾生产现状与福建的发展趋势 [J].
唐兆秀,林军 .
台湾农业情况, 1995, (02) :21-23
[3]   大豆叶—粒关系的研究 [J].
董钻 ;
那桂秋 ;
王荣先 ;
谢甫绨 .
大豆科学, 1993, (01) :1-7
[4]   我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J].
杨德 ;
盖钧镒 ;
马育华 .
大豆科学, 1990, (01) :9-18
[5]   江淮下游大豆地方品种群体农艺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J].
盖钧镒 ;
马育华 .
作物学报, 1984, (04) :22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