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Muglad盆地北区构造特征

被引:11
作者
张亚敏
机构
[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关键词
伸展构造; 反转构造; 半地堑(地堑); 半地垒(地垒); 调节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Muglad盆地发育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断裂构造,按断层规模大小及其在盆地演化中的作用可分为基底断层和盖层断层。对Muglad盆地复杂的几何学特征分析后认为,该盆地构造单元一般以不对称半地堑形态为主,由二组走向分别为北东东向和北西向基底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半地垒断陷群组成。半地堑不对称交替变化是通过调节带调节其变形或位移完成的。凹陷的分割性强,各凹陷有着相对独立的构造、沉积体系,成为相对独立的烃类生成、运移和聚集基本单元。在半地堑之间发育大型正向构造调节带或大型继承性低幅度隆起,是油气高产富集区。图6参32
引用
收藏
页码:502 / 50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苏丹福拉凹陷转换带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J].
汪望泉 ;
窦立荣 ;
张志伟 ;
李志 ;
李谦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1) :124-127
[2]   苏丹M盆地高酸值原油有机酸的组成与分布 [J].
程顶胜 ;
窦立荣 ;
黎颖英 ;
李志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6) :762-765
[3]   苏丹裂谷盆地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兼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对比分析 [J].
窦立荣 ;
潘校华 ;
田作基 ;
肖坤叶 ;
张志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3) :255-261
[4]   穆格莱德盆地构造调节带与勘探前景 [J].
张亚敏 ;
陈发景 .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03) :79-83+8
[5]   苏丹M盆地储集层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藏注入史 [J].
罗小平 ;
沈忠民 ;
黄飞 ;
林壬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1) :119-126
[6]   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综合预测 [J].
赵国良 ;
穆龙新 ;
计智锋 ;
李志明 ;
吴昌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6) :125-128
[7]   苏丹Melut盆地北部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J].
马明福 ;
李薇 ;
刘亚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6) :121-124
[8]   苏丹六区复杂断块油气田勘探开发经验与探索 [J].
黄先雄 ;
汪望泉 ;
聂昌谋 ;
李志 .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05) :75-80+8
[9]   传递带及其在砂体发育中的作用 [J].
陈发景 ;
贾庆素 ;
张洪年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44-148
[10]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侯贵廷 ;
冯大晨 ;
王文明 ;
杨默涵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1) :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