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被引:31
作者
王超 [1 ,2 ]
甄霖 [1 ]
杜秉贞 [3 ]
孙传谆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瓦格宁根大学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利用类型; 种养结构; 农户满意度; 黄土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2 [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措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缓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自1999年开始在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育工程。选取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区,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统计资料及相关政府报告,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和满意度指数分析法,对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种植养殖结构、农户经济收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调查了农牧民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的满意度,旨在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土高原典型区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结果显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会宁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有4.48%的耕地转换成草地和林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与此同时,农户问卷调查显示,有0.08 hm2·户-1大于25°坡耕地未实施退耕,表明工程实施需要加强监督并及时巩固退耕成果。工程实施后,会宁县谷物、薯类、豆类和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一定增长,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耕地的投入和耕作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会宁县政府通过重点发展地膜玉米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近3倍。过去10多年间,会宁县还修建了大量梯田,这也有利于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另外,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会宁县家畜养殖数量有一定增长,但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和饲草来源不足等原因,养殖规模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于连年旱灾导致种植业风险增大,农户环保意识增强,打工收入高等原因,较多农户选择外出打工,使打工收入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62.69%。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9个方面较为满意,但在就业和收入方面满意度较低,满意度分别为-0.1和-0.2。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一步实施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850 / 85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J].
王兵 ;
刘国彬 ;
张光辉 ;
杨艳芬 .
水土保持通报, 2013, 33 (03) :241-245
[2]   1983-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结构特征演变分析 [J].
张建军 ;
陈凤娟 ;
白建勤 ;
张晓萍 ;
雷泳南 ;
刘二佳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6) :232-239
[3]   ’98洪水对鄱阳湖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 [J].
龙鑫 ;
甄霖 ;
成升魁 ;
鄢帮有 ;
马丽 ;
潘影 ;
姜鲁光 ;
杨莉 ;
曹晓昌 .
资源科学, 2012, 34 (02) :220-228
[4]   退耕还林工程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 [J].
周德成 ;
赵淑清 ;
朱超 .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11) :1866-1878
[5]   不同退耕规模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黄土高原农户调查数据 [J].
李桦 ;
姚顺波 ;
郭亚军 .
中国农村经济, 2011, (10) :36-43+51
[6]   黄土高原坡改梯综合效益分析——以燕沟流域为例 [J].
徐勇 ;
安祥生 ;
杨波 ;
刘普灵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01) :1-5+12
[7]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J].
刘纪远 ;
张增祥 ;
徐新良 ;
匡文慧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于东升 ;
吴世新 ;
江南 .
地理学报, 2009, 64 (12) :1411-1420
[8]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响应与影响因素——以甘肃定西大牛流域为例 [J].
马岩 ;
陈利顶 ;
虎陈霞 .
地理科学, 2008, (01) :34-39
[9]   泾河流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与生态补偿趋向——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为例 [J].
孙新章 ;
谢高地 ;
甄霖 .
资源科学, 2007, (02) :194-200
[10]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对退耕者经济纯效益的影响评价——以甘肃4个退耕还林试点县为例 [J].
石培基 ;
冯晓淼 ;
宋先松 ;
于江海 .
干旱区研究, 2006, (03) :45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