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王宏娜 [1 ,2 ]
陈锦年 [1 ,2 ,3 ]
左涛 [1 ,2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开放实验室
[3]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季风爆发; 统计分析; 潜热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2.6 [海洋与大气的相互关系]; P425 [风];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OAFlux热通量资料和ERA-Interim高度场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区域潜热通量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了热带印度洋潜热通量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2月热带印度洋区域的潜热通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当2月热带印度洋区域潜热通量较常年偏多(少)时,当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早)。当2月热带印度洋的潜热通量异常偏多(少)时,海洋向大气释放更多(少)的潜热,潜热通量通过对流凝结作用对大气加热形成大气热源,再通过大气环流逐渐影响2—4月的高度场,使得南海上空的850 hPa高度场出现异常偏高(低),即副热带高压偏强(弱)。异常强(弱)的副热带高压结合孟加拉湾弱(强)的异常西南风,造成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早)。因此可以认为热带印度洋2月的潜热通量变化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19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2008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海气通量变化特征 [J].
孙启振 ;
陈锦年 ;
闫俊岳 ;
张秀芝 ;
黄磊 ;
王长科 ;
姚华栋 ;
赵学华 ;
陈长丘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0, 32 (04) :12-23
[2]   利用大尺度环流确定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J].
郑彬 ;
林爱兰 ;
谷德军 ;
李春晖 .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 (06) :690-696
[3]  
2007年海气热通量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数值试验[J]. 梁卫,李秀珍.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09(03)
[4]  
2007年海气热通量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数值试验[J]. 梁卫,李秀珍.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09 (03)
[5]   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不同模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 [J].
袁媛 ;
李崇银 .
大气科学, 2009, (02) :325-336
[6]   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 [J].
周浩 ;
温之平 ;
蓝光东 .
大气科学, 2007, (05) :950-962
[7]   孟加拉湾深对流加热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 [J].
周兵 ;
吴国雄 ;
梁潇云 .
气象学报, 2006, (01) :48-56
[8]   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J].
高辉 ;
薛峰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1) :57-68
[9]   2002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区海-气通量交换及其变化 [J].
闫俊岳 ;
唐志毅 ;
姚华栋 ;
李江龙 ;
肖义国 ;
陈弈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5) :1000-1010
[10]   南海强夏季风(1994年)和弱夏季风(1998年)建立的机理分析 [J].
杨艳 ;
温之平 ;
袁卓建 ;
覃慧玲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