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65
作者
刘艳丽
李成亮
高明秀
张民
赵庚星
机构
[1] 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毛管含水量; 土壤有机碳; 黄河三角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土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探索其土地利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对该区土壤肥力保持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黄河三角洲棉田、麦田、苇地、碱蓬地和裸地等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裸地土壤相比,有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团聚体水稳性、饱和含水量与毛管含水量也有相应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均有显著增加,土壤总盐分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在所研究土壤中,土壤物理性质依麦田-棉田-苇地-碱蓬地-裸地的次序从最佳向最差过渡。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毛管孔隙度是土壤毛管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团聚体水稳性主要由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毛管孔隙度决定,土壤总盐分含量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含量(r=0.8323)、速效氮含量(r=0.7558)和有效磷含量(r=0.9049)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应以增加有机质的投入,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为基础,促进土壤良好结构形成。这些结果为该区土壤肥力提高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5183 / 51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as affected by vegetation types in North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J].Xiaoli Fu;Mingan Shao;Xiaorong Wei;Robert Horton.Geoderma.2009, 1
[2]   Georelational analysis of soil type, soil salt content, landform, and land use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J].
Fang, HL ;
Liu, GH ;
Kearney, M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5, 35 (01) :72-83
[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J].
丁晨曦 ;
李永强 ;
董智 ;
尹若波 ;
王雅楣 ;
沈运扩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 (02) :84-89
[4]   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对土壤持水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J].
易湘生 ;
李国胜 ;
尹衍雨 ;
王炳亮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10) :1708-1719
[5]   黄土丘陵区天然和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J].
王凯博 ;
时伟宇 ;
上官周平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5) :80-86
[6]   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J].
王昭艳 ;
左长清 ;
曹文洪 ;
杨洁 ;
徐永年 ;
秦伟 ;
张京凤 .
土壤学报, 2011, 48 (04) :715-724
[7]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旱地红壤团聚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影响 [J].
姜灿烂 ;
何园球 ;
刘晓利 ;
陈平帮 ;
王艳玲 ;
李辉信 .
土壤学报, 2010, 47 (04) :715-722
[8]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 [J].
李庆梅 ;
侯龙鱼 ;
刘艳 ;
马风云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 (06) :1132-1136
[9]   云雾山草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水库特性及影响因素 [J].
张扬 ;
赵世伟 ;
侯庆春 ;
华娟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3) :200-203+231
[10]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J].
李静 ;
赵庚星 ;
杨佩国 ;
马淑惠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 (06) :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