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制约要素

被引:19
作者
李奋飞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以审判为中心”; 制约要素; 司法体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最终被落脚在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上。面对中国刑事庭审始终无法走出"虚化"的困境,与其提出主观性过强的理论方案,不如揭示其背后的制约要素。通过对近30名法律从业者的深度访谈发现,目前制约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制度和程序要素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司法决策的卷宗依赖,仍然是导致刑事庭审流于形式的"元凶";其二,庭前会议的功能异化,本应在庭审环节解决的事项被前移到了庭前会议阶段,导致法庭审理被虚置乃至被替代;其三,当庭讯问的程序不当,对举证、质证环节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影响;其四,控辩对抗的效果不彰,特别是被告人难以获得有效的辩护,使得控辩双方在法庭上的"你来我往"效果非常有限;其五,审理期限的巨大压力,客观上也使得法官难以进行从容不迫的实质化审理。不仅如此,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法体制,实际也构成了庭审实质化的关键制约因素。通过揭示庭审实质化的各种制约因素,或可为未来的司法改革提供符合本土资源的建设性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7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1]   意大利“双重卷宗”制度及其检讨 [J].
施鹏鹏 .
清华法学, 2019, 13 (04) :97-111
[2]   刑事辩护率:差异化及其经济因素分析——以四川省2015—2016年一审判决书为样本 [J].
左卫民 ;
张潋瀚 .
法学研究, 2019, 41 (03) :167-189
[4]   刑事庭审实质化视野中的印证证明 [J].
周洪波 .
当代法学, 2018, 32 (04) :34-48
[5]   地方法院庭审实质化改革实证研究 [J].
左卫民 .
中国社会科学, 2018, (06) :110-133+206
[6]   论控辩关系的三种样态 [J].
李奋飞 .
中外法学, 2018, 30 (03) :726-743
[7]   法官员额制改革的理论反思 [J].
陈瑞华 .
法学家, 2018, (03) :1-14+191
[8]   刑事诉讼时间应如何获得审查和规制? [J].
郭晶 .
清华法学, 2018, 12 (03) :13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