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质互作不育和光敏核不育聚合的粳稻不育系选育

被引:12
作者
王守海
杜士云
王德正
李成荃
不详
机构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合肥
[3] 合肥
关键词
粳稻; 光敏核不育; 核质互作不育; 基因; 光敏核质互作不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针对粳型核质互作不育系高温自交结实和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低温自交结实的现状,选择BT型核质互作不育系与含有BT型保持基因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通过杂交和回交,使雄性核不育基因与核质互作不育基因聚合,育成了粳型光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08SA和2310SA。该不育系的不育性是由两套相互独立的基因系统控制的,分期播种育性观察结果表明,在长日高温下,雄性光敏核不育隐性纯合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避免了BT型不育基因因穗期受高温影响而导致不育系自交结实;在长日适温下,水稻不育性由核不育基因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共同控制而表现稳定;在低温(低于光敏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或短日适温(日最高气温<32℃)下,BT型核质互作不育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消除了育性敏感期低温导致核不育系“打摆子”造成杂交种子不纯的风险。还对粳型光敏感核质互作不育系的可恢性、可繁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289 / 129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何强 ;
蔡义东 ;
徐耀武 ;
陈立云 .
杂交水稻, 2004, (01) :4-8
[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低温下育性表达规律研究 [J].
廖伏明 ;
袁隆平 .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01) :4-12
[3]   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不稳的成因及杂种纯度解决途径的探讨 [J].
陈善福 ;
左晓旭 ;
舒庆尧 ;
吴殿星 ;
夏英武 .
中国农学通报, 1999, (05) :41-44+51
[4]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的光周期与温度反应特性及其发育遗传规律 [J].
唐锡华 .
生命科学, 1998, (01) :4-6
[5]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分类研究 [J].
程式华 ;
孙宗修 ;
斯华敏 ;
卓丽圣 .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04) :12-17
[6]   光敏核不育水稻存在BT型等位不育基因及其遗传关系的研究 [J].
邵游 ;
唐锡华 .
作物学报, 1996, (03) :335-339
[7]   一个恢复力受单基因控制的水稻CMS育性回复突变体 [J].
沈毓渭,蔡其华,高明尉 .
遗传学报, 1995, (06) :437-444
[8]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与核质互作不育系的遗传关系剖析 [J].
梅明华 ;
李泽炳 .
遗传, 1995, (01) :22-25
[9]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恢复突变的初步研究 [J].
沈毓渭,蔡其华,高明尉 .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01) :27-31
[10]   温度对水稻光敏、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J].
陈良碧 ;
李训贞 ;
周广洽 .
作物学报, 1993, (01) :47-5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