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物源特征研究

被引:16
作者
顾文韬
裴向军
裴钻
张雄
李天涛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极震区; 泥石流; 物源; 放大效应; 动储量;
D O I
10.13577/j.jnd.2015.0214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汶川地震后,极震区产生了大量的崩滑堆积体、震裂岩体及震动松弛覆盖层,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物源的产生及汇集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缺乏震后特殊条件下动储量的计算方法。在实际调查统计"5·12"极震区安县高川乡多条泥石沟物源的基础上,总结了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启动方式。分析得出,震后泥石流物源量与沟域面积、高程放大效应、断层运动方式、地质岩性条件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沟域面积、沟顶高程及沟道与发震断裂的距离为主控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高程指数放大经验模型";通过多元统计拟合法首次得出了震后泥石流动储量与流域面积、高差的计算关系,并通过地震距离修正得出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的动储量计算公式,为震后泥石流动储量估算及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1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地震对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条件影响的初步研究.[D].吴雨夫.成都理工大学.2012, 03
[2]  
强震作用下均质斜坡动力响应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邹威.成都理工大学.2011, 04
[3]   汶川地震极震区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统计方法讨论 [J].
乔建平 ;
黄栋 ;
杨宗佶 ;
孟华君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2, 23 (02) :1-6
[4]   地震波效应与山体斜坡震裂机理深入分析 [J].
冯文凯 ;
黄润秋 ;
许强 .
西北地震学报, 2011, 33 (01) :20-25
[5]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崩滑灾害机制及其地质力学模式 [J].
黄润秋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 (06) :1239-1249
[6]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J].
黄润秋 ;
裴向军 ;
李天斌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30-741
[7]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 [J].
唐川 ;
梁京涛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51-758
[8]   堵江滑坡坝的溃坝方式模拟与环境效应分析 [J].
孙蔚 ;
董云 .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04) :72-77
[9]   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J].
祁生文 ;
伍法权 ;
刘春玲 ;
丁彦慧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16) :2792-2797
[10]   岩质高边坡卸荷带形成及其工程性状研究 [J].
黄润秋 ;
林峰 ;
陈德基 ;
王军怀 .
工程地质学报, 2001, (03) :22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