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次飑线过程的精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26
作者
刘莲 [1 ,2 ]
王迎春 [3 ]
陈明轩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3] 北京市气象局
关键词
分析系统; 飑线; 时空演变; 雷达; 4DVar;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 [概况分析];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雷达资料快速更新四维变分同化(RR4DVar)分析系统,利用京津冀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区域(约700个)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7月30—31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系统在移动过程中系统不同部位的热动力结构及其环境场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飑线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形势下发生发展的。飑线形成初期,其中段和南段前部有强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并受到强的中层垂直风切变的影响,且在飑线中南段两侧水平正负涡度近似平衡,这种环境下,十分有利于飑线中南段的组织发展。而北段前部受弱的中层垂直风切变及辐散下沉运动影响,不利于北段系统有组织的发展;随着飑线移动下山,中段和南段前部在较强的中层垂直风切变控制下,出现强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且存在偏南暖湿气流稳定输送到系统上升运动区中,这对飑线系统中段和南段自身对流单体新生及高度组织化极为有利。随着飑线演变为弓形回波,中段环境场仍维持强的中层垂直风切变且位于冷池出流边界的控制之下,由于地形强迫效应,有利于弓形回波前沿低空偏南暖湿气流的辐合上升,是飑线下山迅速增强并发展成弓形回波,且稳定维持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433 / 144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对一次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分析 [J].
孙敏 ;
戴建华 ;
袁招洪 ;
陶岚 .
气象学报, 2015, 73 (02) :247-262
[2]   弱天气系统强迫下北京地区对流下山演变的热动力机制 [J].
肖现 ;
陈明轩 ;
高峰 ;
王迎春 .
大气科学, 2015, 39 (01) :100-124
[3]   海风辐合线对雷暴系统触发、合并的动热力过程 [J].
易笑园 ;
刘一玮 ;
孙密娜 ;
东高红 ;
李青春 .
气象, 2014, 40 (12) :1539-1548
[4]   复杂地形下北京雷暴新生地点变化的加密观测研究 [J].
张文龙 ;
崔晓鹏 ;
黄荣 .
大气科学, 2014, 38 (05) :825-837
[5]   一次强飑线及飑前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J].
马中元 ;
苏俐敏 ;
谌芸 ;
阮征 ;
陈鲍发 ;
彭王敏子 ;
陈胜东 .
气象, 2014, 40 (08) :916-929
[6]   水汽含量对飑线组织结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试验 [J].
孙建华 ;
郑淋淋 ;
赵思雄 .
大气科学, 2014, 38 (04) :742-755
[7]   2012年4月广东左移和飑线内超级单体的环境条件和结构对比分析 [J].
伍志方 ;
庞古乾 ;
贺汉青 ;
叶爱芬 ;
刘运策 .
气象, 2014, 40 (06) :655-667
[8]   基于雷达资料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对北京地区一次下山突发性增强风暴热动力机制的模拟分析 [J].
肖现 ;
王迎春 ;
陈明轩 ;
高峰 .
气象学报, 2013, 71 (05) :797-816
[9]   一次华北飑线天气过程中环境条件与对流发展机制研究 [J].
陈涛 ;
代刊 ;
张芳华 .
气象, 2013, 39 (08) :945-954
[10]   北京“7.21”暴雨雨团的发生和传播机理 [J].
陈明轩 ;
王迎春 ;
肖现 ;
高峰 .
气象学报, 2013, 71 (04) :56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