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次持续低能见度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32
作者
姚青 [1 ,2 ]
韩素芹 [1 ]
蔡子颖 [1 ]
机构
[1] 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2] 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低能见度; 霾; 细粒子; 污染; 后向轨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7.2 [能见度、浑浊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9年1月天津发生了一次持续低能见度事件,从气象条件、污染演化过程和气流后向轨迹等方面分析该次事件是由以细粒子为主的灰霾天气所引起。分析表明,细粒子质量浓度是影响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素;细粒子在可吸人颗粒物中的富集,是造成持续性污染和能见度连续下降的主要原因;西南暖湿气流控制下的静稳天气有利于污染物聚集,而以大风降温为标志的冷锋过境是细粒子清除的重要机制;能见度的周期性变化主要依赖于细粒子的富集和污染物的快速清除,并且这一过程受到周期性天气系统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688 / 69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中国气象局[编];.气象出版社.2003,
[2]   河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趋势研究 [J].
周贺玲 ;
李丽平 ;
乐章燕 ;
李元华 .
气象, 2011, 37 (04) :462-467
[3]   穗港晴沙两重天——2010年3月17—23日珠三角典型灰霾过程分析 [J].
吴兑 ;
吴晟 ;
李海燕 ;
陈欢欢 ;
邓涛 .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04) :695-703
[4]   天津冬季大气能见度与空气污染的相互关系 [J].
姚青 ;
张长春 ;
樊文雁 ;
黄鹤 .
气象科技, 2010, (06) :704-708
[5]   丹东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J].
刘宁微 ;
马雁军 ;
王扬锋 ;
刘晓梅 .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05) :642-646
[6]   广州地区低能见度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J].
陈静 ;
吴兑 ;
刘啟汉 .
热带气象学报, 2010, 26 (02) :156-164
[7]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冬季大气稳定度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J].
刘强 ;
何清 ;
杨兴华 ;
艾力买买提明 ;
李振杰 .
干旱气象, 2009, (04) :308-313
[8]   深圳市大气能见度与细粒子浓度统计模型 [J].
林云 ;
孙向明 ;
张小丽 ;
黄晓锋 ;
何凌燕 ;
曾立武 .
应用气象学报, 2009, 20 (02) :252-256
[9]   香港大气能见度与污染物长期变化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J].
林盛群 ;
林莽 ;
万军明 ;
陈尊裕 ;
桑雪芳 .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04) :351-356
[10]   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区域性本质 [J].
贺克斌 ;
贾英韬 ;
马永亮 ;
雷宇 ;
赵晴 ;
TANAKA Shigeru ;
OKUDA Tomoaki .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 (03) :48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