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构造不整合成因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50
作者
何碧竹 [1 ]
许志琴 [1 ]
焦存礼 [2 ]
李海兵 [1 ]
蔡志慧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不整合序列; 构造不整合结构; 形成机制; 油气成藏; 塔里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利用钻井及区域地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6个关键构造不整合的结构特征、分布范围开展了详细的研究,确定了不整合面与下伏地层的夹角、遭受剥蚀的方向、剥蚀程度及不整合面的分布,对不整合的成因及其油气成藏作用进行了探讨。加里东中期形成的志留系与上奥陶统构造不整合(T70)主要为由南向北剥蚀,向北剥蚀范围可达阿-满坳陷南部;在盆地南部西昆仑、阿尔金早古生代中期造山构造作用下,形成和田古隆起和卡塔克古隆起,塔北隆起仅在西部有活动。加里东晚期形成的上泥盆统-石炭系与中下泥盆统不整合(T06)主要表现为双向角度不整合特征,盆地受来自南缘和北缘造山带的挤压作用,形成了北、东、南三面连接的周缘环形隆起,塔北隆起构造活动强度及范围大于卡塔克隆起、和田-巴楚隆起。海西期形成的三叠系与二叠系不整合(T50)主要为由北东向南西的剥蚀,存在两个剥蚀阶地现象,盆地主要遭受来自北东和北部的挤压,在塔北隆起西部形成了高角度不整合。印支运动形成的侏罗系与前侏罗系不整合(T46)主要存在于盆地的东北部及西南部,塔北和孔雀河地区形成了中等角度单斜型角度不整合,塔东隆起形成了褶皱角度不整合,巴楚隆起成为塔西南坳陷的前缘隆起。燕山期形成的白垩系与前白垩系不整合(T40)表现为北北东-南南西、北北西-南南东两组方向的抬升剥蚀,盆地西南、东南断隆剥蚀强度大。喜马拉雅早期主要受南北向挤压,形成古近系与前古近系双向的角度不整合(T31),后期巴楚隆起持续抬升剥蚀,大部分缺失白垩系-古近系,盆地受挤压、走滑构造作用明显增强。构造不整合的形成与区域构造运动及不同时期盆地周缘的造山带形成响应,不同时期构造运动的主要作用范围、强度,不仅控制了构造不整合的结构特征和分布,而且控制着古隆起的发育演化,构造不整合对不整合圈闭油气成藏有控制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53 / 26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 [21] 不整合面上下部的储盖组合——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J]. 李洪铎,艾华国.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04)
  • [22] 不整合面上下部的储盖组合——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J]. 李洪铎,艾华国.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 (04)
  • [23]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葛肖虹
    任收麦
    马立祥
    吴光大
    刘永江
    袁四化
    [J]. 地学前缘, 2006, (06) : 118 - 130
  • [24]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的中、新生代变形构造及其动力学
    崔军文
    郭宪璞
    丁孝忠
    李朋武
    张晓卫
    [J]. 地学前缘, 2006, (04) : 103 - 118
  • [25] 南天山:晚古生代还是三叠纪碰撞造山带?
    高俊
    龙灵利
    钱青
    黄德志
    苏文
    Reiner KLEMD
    [J]. 岩石学报, 2006, (05) : 1049 - 1061
  • [26] 西天山山脉多期次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
    陈正乐
    万景林
    刘健
    李胜祥
    郑恩玖
    韩效忠
    李细根
    宫红良
    [J]. 地球学报, 2006, (02) : 97 - 106
  • [27] 不整合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尹微
    陈昭年
    许浩
    司玉梅
    [J].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02) : 239 - 241
  • [28] 印度/亚洲碰撞——南北向和东西向拆离构造与现代喜马拉雅造山机制再讨论
    许志琴
    杨经绥
    戚学祥
    崔军文
    李海兵
    陈方远
    [J]. 地质通报, 2006, (Z1) : 1 - 14
  • [29] 塔里木盆地构造-沉积波动过程
    金之钧
    张一伟
    陈书平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6) : 530 - 539
  • [30]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何登发
    贾承造
    德生
    张朝军
    孟庆任
    石昕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1) : 64 -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