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45
作者
张云霞
陈纯芳
宋艳波
陶冶
李松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气运移; 岩性圈闭; 烃源岩; 储集层;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碳同位素分析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只存在一套有效烃源岩,即延长组长4+5—长8厚度较大的深灰色、灰黑色湖泊相泥页岩,其主体分布在庆阳、正宁、直罗、吴旗、盐池及环县地区的范围内,又以长7沉积期沉积的暗色泥岩为研究区最有利的烃源岩,提供了包括自身储集层以及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直罗组储集层的油气。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地层平缓,陕北斜坡倾角一般小于1°,储层低孔低渗、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砂体连通性差,缺乏裂缝系统作为垂向运移通道,其油气运移的距离较短,油气主要聚集在湖相生油坳陷或邻区。因此,勘探重点应放在距离延长组烃源岩较近的岩性圈闭等。
引用
收藏
页码:173 / 17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鄂尔多斯西南缘下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J].
朱建辉 ;
吕剑虹 ;
缪九军 ;
袁东山 ;
张彦霞 .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33 (06) :662-670
[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直罗油田长8油层油气沸腾包裹体群研究 [J].
王志辉 ;
黄伟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 33 (02) :146-151
[3]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成藏系统 [J].
丁晓琪 ;
张哨楠 ;
谢世文 ;
易超 ;
熊迪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2) :157-164
[4]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古岩溶储层分布 [J].
李振宏 ;
胡健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5) :640-647+655
[5]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J].
刘联群 ;
刘建平 ;
李勇 ;
魏敏珠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0, 32 (03) :263-267
[6]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 [J].
张惠 ;
孟祥振 ;
郭艳琴 ;
张晓泉 ;
杨华 ;
刘艳 ;
冯辉 .
石油实验地质, 2010, 32 (03) :242-246
[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J].
李士春 ;
冯朝荣 ;
殷世江 .
岩性油气藏, 2010, 22 (02) :79-83+115
[8]   鄂尔多斯盆地曙光地区延长组低丰度油藏成藏机理 [J].
周文 ;
苏复义 ;
戴建文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3) :330-336+349
[9]   姬塬古高地东斜坡侏罗系油藏特征与勘探策略 [J].
张明山 ;
王天新 ;
王萌 ;
王秋霞 ;
张卫刚 .
特种油气藏, 2007, (04) :17-21+104
[10]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程度异常分布区及形成时期探讨 [J].
任战利 ;
张盛 ;
高胜利 ;
崔军平 ;
刘新社 .
地质学报, 2006, (05) :674-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