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洋盆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25
作者
李江海
程海艳
赵星
贺电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北京大学石油天然气研究中心
关键词
残余洋盆; 浊积岩系; 陆块; 造山带; 油气勘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残余洋盆是板块拼合碰撞过程中残留的、未彻底闭合的洋盆,为碰撞陆块之间最晚闭合的区域。它们在走向上与蛇绿岩缝合带渐变过渡,普遍具有不规则的几何形态(三角形、贝壳形、凹四边形)和复杂的构造边界。盆地内充填大面积的巨厚三角洲-浊流相(海底扇)沉积,物源来自于周边造山带的隆升剥蚀。残余洋盆的构造背景、几何形态、鉴别标志及其最终消亡过程,正成为大陆动力学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由于欧亚大陆内各个陆块尺度较小和陆块数目较多,拼合的陆块边缘形态不完全匹配,古生代末以来,在古亚洲洋盆及特提斯洋盆聚合边界上广泛发育残余洋盆。已发现的残余洋盆实例有:孟加拉湾、黑海、南里海、南沙海槽、东地中海、准噶尔、松潘—甘孜等盆地。它们普遍具有海相沉积巨厚、盆地深度较大、快速而持续的沉降等特点。陆块几何形态不规则、陆块拼合的随机性、板块远大于陆块尺度,均是形成残余洋盆的重要原因。随着板块碰撞及陆块调整,残余洋盆主要发生被动式的消亡,包括巨厚的沉积充填(弧前增生楔及海底浊积扇)及多期构造变形。残余洋盆普遍具有重要的油气价值和勘探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5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一种被忽略的盆地类型 [J].
赵锡奎 ;
雍自权 ;
李国蓉 ;
张小兵 ;
邓广君 ;
李坤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1) :121-128
[2]   中国与世界主要含油气区大地构造比较分析 [J].
任纪舜 ;
邓平 ;
肖藜薇 ;
牛宝贵 ;
王军 .
地质学报, 2006, (10) :1491-1500+1643
[3]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李海兵 ;
张建新 ;
曾令森 ;
姜枚 .
中国地质, 2006, (02) :221-238
[4]   中国克拉通盆地演化与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油气系统 [J].
刘和甫 ;
李景明 ;
李晓清 ;
刘立群 ;
李小军 ;
胡少华 .
现代地质, 2006, (01) :1-18
[5]   准噶尔盆地的原型和构造演化 [J].
陈发景 ;
汪新文 ;
汪新伟 .
地学前缘, 2005, (03) :77-89
[6]   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 [J].
李继亮 .
地质通报, 2004, (Z2) :947-951
[7]   川西松潘-甘孜弧前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J].
杨宗让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2, (03) :53-59
[8]   中国大陆及邻区中生代—新生代大地构造与环境变迁 [J].
万天丰 ;
朱鸿 .
现代地质, 2002, (02) :107-120
[9]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 [J].
尹安 .
地球学报, 2001, (03) :193-230
[10]   当前造山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J].
马文璞 .
地学前缘, 1999, (03) :1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