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南缘雅安-名山地区青衣江古河道的变迁及蒙顶山背斜的隆起

被引:22
作者
王刚 [1 ,2 ,3 ]
陶晓风 [1 ]
伊海生 [3 ]
王秦伟 [4 ]
田亚铭 [1 ]
沈军辉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3]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4]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古青衣江; 蒙顶山背斜; ESR测年; 隆升速率;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晚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川盆地周边及盆地内部,发育众多的褶皱变形及逆冲断裂。四川盆地西南缘的雅安-名山地区也发育系列褶皱变形如蒙顶山背斜。根据野外实地调查、DEM及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古青衣江的一条古代主干河道在蒙顶山背斜被识别出来,该古河流控制了名邛台地的冲-洪积沉积。伴随古青衣江上游发生河流改道事件,名邛台地也停止发育,一段废弃河道在蒙顶山中被保留下来,并在蒙顶山背斜持续褶皱过程中,河流纵剖面遭受变形。根据名邛台地的ESR测年,可确定古青衣江被袭夺事件发生在312±3.0ka,结合河流纵剖面变形的几何计算,获得背斜开始发育的时间为3.2~3.8Ma,蒙顶山背斜相对于下里向斜的隆升速率为0.46mm/a。研究结果可以限定该地区褶皱构造活动的起始时间、变形速率以及山体的剥蚀速率。
引用
收藏
页码:779 / 79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 [1] 大河的地质演化与构造控制
    郑洪波
    贾军涛
    [J].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2) : 268 - 275
  • [2]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
    郑文俊
    王伟涛
    李传友
    魏占玉
    高翔
    [J].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 957 - 967
  • [3] 金沙江石鼓-宜宾河段的贯通与深切地貌过程的研究
    杨达源
    韩志勇
    葛兆帅
    胥勤勉
    陈可峰
    徐永辉
    李郎平
    黄典
    鹿化煜
    [J]. 第四纪研究, 2008, (04) : 564 - 568
  • [4] 循化-贵德地区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张会平
    张培震
    吴庆龙
    陈正位
    [J].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 299 - 309
  • [5]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许志琴
    李化启
    侯立炜
    付小芳
    陈文
    曾令森
    蔡志慧
    陈方远
    [J]. 地质通报, 2007, (10) : 1262 - 1276
  • [6]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大邑砾岩的物源分析与水系变迁
    黎兵
    李勇
    张开均
    张玉修
    张毅
    魏庆国
    汪洋
    [J]. 第四纪研究, 2007, (01) : 64 - 73
  • [7]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与水系演化
    李勇
    黎兵
    Steffen D
    DensmoreAL
    RichardsonNJ
    周荣军
    Ellis M A
    张毅
    [J]. 沉积学报, 2006, (03) : 309 - 320
  • [8]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李勇
    周荣军
    Densmore A L
    Ellis M A
    黎兵
    [J]. 沉积学报, 2006, (02) : 153 - 164
  • [9] 岷江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张会平
    杨农
    张岳桥
    孟晖
    [J].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 126 - 135
  • [10]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刘树根
    罗志立
    赵锡奎
    徐国盛
    王国芝
    张成江
    [J]. 地质学报, 2003, (02) : 177 -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