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南斜坡东段鼻状构造带构造演化特征及找气方向

被引:6
作者
马新民 [1 ]
赵明君 [2 ]
石亚军 [1 ]
赵健 [2 ]
马峰 [1 ]
乐幸福 [1 ]
魏志福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2] 不详
关键词
鼻状构造带; 地质结构; 构造演化; 成藏条件; 勘探方向; 古近纪—新近纪; 生储盖组合; 阿尔金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11年,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在东坪构造上钻探东坪1井,于古新统—始新统路乐河组砂砾岩中钻获工业气流,证实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东段鼻状构造带存在油气资源。为寻找下一步的油气勘探重点区块,利用最新处理的地震资料及钻井数据,剖析了该区的地质结构,将鼻状构造带自造山带向盆地中央方向划分为4个部分(依次为山前高位断阶带,中部斜坡区,低位扭动隆起区和深部凹陷区),这4个部分彼此分开,却又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构造应力场变化情况,将鼻状构造带自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分为以下3期:①喜马拉雅早期(K—N1末),由于构造反转及右行压扭走滑运动,形成Ⅰ期北西向断裂,控制了深凹陷与古隆起的展布;②喜马拉雅中期(N21—N23),阿尔金断裂转为左行压扭走滑运动,形成Ⅱ期北东向断裂,发育低位扭动隆起;③喜马拉雅晚期(N23末—Q),阿尔金断裂发生强烈逆冲推覆,形成Ⅲ期平行于山前的叠瓦逆冲断层,并产生高位断阶及中部斜坡。最后,通过对生储盖组合和成藏条件的分析,指出该区高位断阶带和低位扭动隆起区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盆山接触关系研究 [J].
陈袁 ;
牟中海 ;
马达德 ;
李文龙 ;
林伶 ;
李乐 .
断块油气田, 2012, 19 (04) :414-417
[2]   南阿尔金断裂的韧性剪切作用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J].
崔军文 .
岩石学报, 2011, 27 (11) :3422-3434
[3]   柴西阿尔金斜坡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演化特征 [J].
易定红 ;
曹正林 ;
裴明利 ;
袁剑英 ;
吴武军 ;
郑希民 .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 (05) :474-476
[4]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带构造特征与阿尔金断裂形成时间讨论——以月牙山地区为例 [J].
刘志宏 ;
王芃 ;
沙茜 ;
万传彪 ;
高军义 .
地质学报, 2010, 84 (09) :1275-1282
[5]   碱山构造新近系气藏特征及天然气聚集主控因素 [J].
任丽华 ;
林承焰 ;
汪立群 ;
梁昌国 .
天然气工业, 2009, 29 (11) :27-29+136
[6]   阿尔金山地区构造单元划分和前寒武纪重要地质事件 [J].
刘永顺 ;
于海峰 ;
辛后田 ;
陆松年 ;
修群业 ;
李铨 .
地质通报, 2009, 28 (10) :1430-1438
[7]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新近系优质烃源岩特征 [J].
王力 ;
金强 ;
林腊梅 ;
刘永昌 ;
张博明 .
天然气工业, 2009, 29 (02) :23-26+131
[8]   阿尔金山各边界断裂的归属性 [J].
伍跃中 ;
李荣社 ;
王战 ;
雷学武 ;
张转 ;
谢丛瑞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5) :662-670
[9]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 [J].
陈正乐 ;
宫红良 ;
李丽 ;
王小凤 ;
陈柏林 ;
陈宣华 .
地学前缘, 2006, (04) :91-102
[10]   柴西阿尔金山南缘中生界古流特征 [J].
钟建华 ;
尹成明 ;
段洪亮 ;
马锋 ;
王海侨 ;
温志峰 .
石油学报, 2006, (02) :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