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阿尔金南斜坡东段鼻状构造带构造演化特征及找气方向
被引:6
作者:
马新民
[1
]
赵明君
[2
]
石亚军
[1
]
赵健
[2
]
马峰
[1
]
乐幸福
[1
]
魏志福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2]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鼻状构造带;
地质结构;
构造演化;
成藏条件;
勘探方向;
古近纪—新近纪;
生储盖组合;
阿尔金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11年,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在东坪构造上钻探东坪1井,于古新统—始新统路乐河组砂砾岩中钻获工业气流,证实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东段鼻状构造带存在油气资源。为寻找下一步的油气勘探重点区块,利用最新处理的地震资料及钻井数据,剖析了该区的地质结构,将鼻状构造带自造山带向盆地中央方向划分为4个部分(依次为山前高位断阶带,中部斜坡区,低位扭动隆起区和深部凹陷区),这4个部分彼此分开,却又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构造应力场变化情况,将鼻状构造带自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分为以下3期:①喜马拉雅早期(K—N1末),由于构造反转及右行压扭走滑运动,形成Ⅰ期北西向断裂,控制了深凹陷与古隆起的展布;②喜马拉雅中期(N21—N23),阿尔金断裂转为左行压扭走滑运动,形成Ⅱ期北东向断裂,发育低位扭动隆起;③喜马拉雅晚期(N23末—Q),阿尔金断裂发生强烈逆冲推覆,形成Ⅲ期平行于山前的叠瓦逆冲断层,并产生高位断阶及中部斜坡。最后,通过对生储盖组合和成藏条件的分析,指出该区高位断阶带和低位扭动隆起区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3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