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苍山东河地质大剖面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其对上扬子北部陆内俯冲机制的约束附视频

被引:6
作者
文竹
何登发
樊春
李英强
孙衍鹏
贺鸿冰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米苍山; 滑脱层; 平衡复原; 构造楔; 不整合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米苍山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受秦岭造山带由北向南挤压作用的影响,构造变形特征复杂,深入研究米苍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对陆内造山作用以及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米苍山地区的野外地质考察,对地表产状进行详细观测,建立了米苍山地区东河地表地质大剖面,并且利用等倾角区划与轴面分析,对东河剖面进行构造解析,建立了米苍山造山带构造几何学模型,通过构造楔模型分析了米苍山扇形隆升机制,通过不整合面分析,对四川盆地北部米苍山构造变形时间进行了研究。米苍山南缘基底发育4个构造楔,是影响米苍山南部地层抬升的主要原因,其顶部滑脱层为震旦系,底部滑脱层为元古界变质岩,前缘单斜带由嘉陵江—雷口坡组膏岩层作为滑脱层产生的反冲断层控制,寒武系滑脱层与震旦系滑脱层共同影响了大两会背斜的形成,而米苍山北缘则发育单个构造楔,其顶部滑脱层为震旦系,元古界变质岩为底部滑脱层;通过对米苍山地区不整合面研究,米苍山造山带自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印支期与燕山期两次大规模的隆升。因此,米苍山前表现为多期次多层滑脱的构造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扬子地块西侧米仓山基底卷入式冲断带的结构分析 [J].
吴磊 ;
钱俊锋 ;
肖安成 ;
沈中延 ;
王亮 ;
魏国齐 ;
张林 .
岩石学报, 2011, 27 (03) :681-688
[2]   川渝湘鄂薄皮构造带多层拆离滑脱系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对构造变形样式的控制 [J].
颜丹平 ;
金哲龙 ;
张维宸 ;
刘少峰 .
地质通报, 2008, (10) :1687-1697
[3]   米仓山、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J].
李岩峰 ;
曲国胜 ;
刘殊 ;
张虹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 (03) :285-292
[4]   复杂构造解析中的几何学方法与应用 [J].
管树巍 ;
李本亮 ;
何登发 ;
汪新 ;
John Suppe .
地质科学, 2007, (04) :722-739
[5]   米仓山山前带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J].
谢邦华 ;
陈盛吉 ;
黄纯虎 ;
万茂霞 ;
杜敏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7, (02) :18-20+76
[6]   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 [J].
何登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2) :142-149+201
[7]   四川盆地米仓山东端—大巴山西段前缘构造建模及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J].
罗寿兵 ;
曾庆 ;
涂涛 ;
宋明玮 ;
何颋婷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7, (01) :16-19+77
[8]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解析与建模——以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背斜带为例 [J].
管树巍 ;
张朝军 ;
何登发 ;
石昕 ;
JOHN Suppe ;
汪新 ;
吴晓智 .
地质学报, 2006, (08) :1131-1140
[9]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分析 [J].
吴世祥 ;
汤良杰 ;
马永生 ;
郭彤楼 ;
黄仁春 ;
程胜辉 ;
李儒峰 ;
陈梅涛 .
地质学报, 2006, (03) :337-343
[10]   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与油气聚集 [J].
吴世祥 ;
马永生 ;
金之钧 ;
汤良杰 ;
李儒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1) :1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