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部俯冲系统分段性及相关盆地群成盆动力学机制

被引:10
作者
薛友辰 [1 ,2 ]
李三忠 [1 ,2 ]
刘鑫 [1 ,2 ]
索艳慧 [1 ,2 ]
戴黎明 [1 ,2 ]
余珊 [1 ,2 ]
赵淑娟 [1 ,2 ]
王鹏程 [1 ,2 ]
熊莉娟 [1 ,2 ]
安慧婷 [1 ,2 ]
程世秀 [1 ,2 ]
王霄飞 [1 ,2 ]
马云 [1 ,2 ]
机构
[1]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盆地群; 岛弧; 挤出; 楔入; 台湾造山带; 马尼拉俯冲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 [海洋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南海东部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汇聚地带,该区域东侧为马尼拉俯冲带、吕宋岛弧和东吕宋-菲律宾俯冲带,构成对倾的沟-弧-盆体系,本文称为俯冲系统。该系统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表现为地貌、地震、火山、断裂、盆地和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差异,以巴布延走滑断裂和锡布延走滑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其北段受台湾造山带碰撞挤压的影响,台湾造山带西侧的北港隆起对菲律宾海板块NWW向的楔入产生阻碍作用,导致南海东北部陆块挤出,产生了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笔架南盆地等,是紧密相关的一系列碰撞-楔入-挤出构造。中段受南海死亡的洋中脊俯冲过程中形成的"板片窗"影响,使得该段的地震、岩浆活动、地貌特征和应力状态等存在南北方向上的差异,产生的一系列盆地受弧内走滑断裂调节。南段受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控制,紧邻该俯冲带地震和火山强烈;但西侧受南沙地块(巴拉望地块)的阻挡作用,在菲律宾群岛中部的菲律宾大断裂的调节作用下,导致马尼拉海沟平面上发生弯曲,该段西侧地震和火山活动性减弱。分布在该段的盆地是在不同性质的地块碎片碰撞的基础上,受后期走滑断裂的调节拉分作用,呈现现今的盆地分布格局。总之,南海东部俯冲系统的南、北分别受菲律宾海板块NWW向楔入和西向俯冲影响,而南海海盆沿马尼拉海沟向东的俯冲对该俯冲系统中段的构造演化起了主导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47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1]   台湾—吕宋会聚带的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J].
孙金龙 ;
徐辉龙 ;
曹敬贺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12) :3016-3025
[2]   南海大陆边缘构造活动与重磁场特征研究 [J].
李刚 ;
张丽莉 ;
朱鲁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 26 (03) :858-875
[3]   关于南海中央次海盆海山火山岩形成背景与构造约束的再认识 [J].
杨蜀颖 ;
方念乔 ;
杨胜雄 ;
姚伯初 ;
梁德华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36 (03) :455-470
[4]   南海东北陆坡断裂特征及其对盆地演化的控制作用 [J].
钟广见 ;
吴能友 ;
林珍 ;
姚永坚 ;
易海 .
中国地质, 2008, (03) :456-462
[5]   台西南盆地新生代断裂特征与盆地演化 [J].
易海 ;
钟广见 ;
马金凤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6) :560-564
[6]   使用纵波和横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菲律宾海板块西边缘带和南海地区的深部结构 [J].
瞿辰 ;
周蕙兰 ;
赵大鹏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6) :1757-1768
[7]   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的构造意义 [J].
刘再峰 ;
詹文欢 ;
张志强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2) :145-150
[8]   台湾岛南部海域的前碰撞构造地球物理特征 [J].
李春峰 ;
周祖翼 ;
李家彪 ;
陈焕疆 ;
耿建华 ;
李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5) :649-659
[9]   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 [J].
丁巍伟 ;
杨树锋 ;
陈汉林 ;
程晓敢 ;
吴能友 .
地质科学, 2006, (02) :195-201
[10]   台湾增生楔的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变形特征 [J].
丁巍伟 ;
程晓敢 ;
陈汉林 ;
吴能友 .
热带海洋学报, 2005, (05) :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