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结构突变的中国能源强度及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10
作者
夏晨霞
王子龙
机构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能源强度; BP结构突变; 因素分解; 能源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2 [];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能源消耗量虽在逐年降低,但仍是世界上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伴随常规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安全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降低能源强度迫在眉睫。系统研究中国能源强度下降原因并进行因素分解有助于深入把握能源变动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运用BP结构突变模型对1980—2015年能源强度突变点检验,建立LMDI分解模型,将能源强度分解为部门能源强度、运输线路单位长度能耗、运输线路产出能耗、人均生活用能、城市化、人均收入效应、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八个因素,分析能源强度各阶段动因变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受经济发展及国家政策冲击,能源强度在1980—2015年样本期间存在1991年、2002年和2008年三次结构突变,形成四阶段不同增长趋势。能源强度在样本期间呈整体下降趋势,能源强度各阶段主要影响因素不同,但是部门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中国能源强度作用最大,人均生活用能、人均收入效应和产业结构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对能源强度影响显著;在样本期内,各影响因素作用方向转变导致能源强度阶段特征不同。针对中国能源强度的阶段特征,提出开发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以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应用低碳节能产品以降低生活用能;推动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快建设运输节能技术以降低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等对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 [J].
韩松 ;
张宝生 ;
唐旭 ;
齐帅 ;
孟繁妍 .
当代经济科学, 2016, 38 (05) :89-98+127
[2]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中国的能源强度 [J].
李标 ;
吴贾 ;
陈姝兴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08) :69-76
[3]   基于LMDI分解的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J].
刘源 ;
李向阳 ;
林剑艺 ;
崔胜辉 ;
赵胜男 .
生态学报, 2014, 34 (09) :2378-2387
[4]   1997—2007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 [J].
张成龙 ;
李继峰 ;
张阿玲 ;
张亚雄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53 (05) :688-693
[5]   基于LMDI模型的浙江省能源强度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J].
宁自军 ;
吴德彪 ;
杨松 .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3, 28 (02) :80-83
[6]   基于LMDI的我国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对我国1994-2007年工业部门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张伟 ;
朱启贵 .
管理评论, 2012, 24 (09) :26-34+93
[7]   中国制造业真实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基于LMDI分解法的分析 [J].
郑若娟 ;
王班班 .
经济管理, 2011, 33 (10) :23-32
[8]   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 [J].
林伯强 ;
刘希颖 .
经济研究, 2010, 45 (08) :66-78
[9]   我国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J].
阚大学 ;
罗良文 .
当代财经, 2010, (03) :83-88
[10]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 [J].
李国璋 ;
王双 .
财经研究, 2008, (08) :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