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水驱及聚合物驱油藏剩余油黏度特征研究

被引:11
作者
徐正顺
张居和
冯子辉
方伟
王凤兰
机构
[1]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油藏剩余油; 黏度; 流度比; 水驱; 聚合物驱; 非均质性; 聚合物溶液黏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21件原油样品实验分析表明,原油烃类中高分子量组分C40+(%)与原油黏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利用油田开发取心检查井油砂制备得到油藏剩余油样品44件,通过高温色谱检测得到剩余油烃类低C21-、中C21~C40、高分子化合物C40+含量(%),利用原油黏度与烃类C40+(%)的关系式预测了剩余油黏度;结合油田开发取心检查井的岩石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资料,对聚合物驱和水驱油藏剩余油的流动性特征、剩余油性质、下步驱油方式等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和水驱2种驱油方式油藏剩余油的烃类组成、黏度和流度都呈现非均质性特征,且前者的非均质性更加明显;聚合物驱与水驱油藏相比烃类C21-(%)和C21~C40(%)较低、C40+(%)的较高,聚合物驱可能相对较多的采出原油的低等和中等分子量化合物,使聚合物驱剩余油中烃类C40+(%)增加、剩余油黏度变大、流度下降及流动性变差;水驱油藏剩余油以中黏油为主、有一定数量的低黏油,聚合物驱油藏剩余油以中黏油为主、有一定数量的高黏油;根据油藏剩余油黏度测定结果和流度比控制的最佳范围,确定不同油田及油藏剩余油的驱油方式和聚合物溶液黏度及浓度,为下一步油藏剩余油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依据和新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709 / 172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松辽盆地烃源岩中高分子量(C40+)烷烃系列组成及分布特征 [J].
冯子辉 ;
方伟 ;
张居和 ;
李振广 ;
黄春艳 ;
王雪 ;
赵秦岭 ;
霍秋立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9) :1150-1162
[2]   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 [J].
韩大匡 .
石油学报, 2007, (02) :73-78
[3]   应用测井资料研究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 [J].
王梅 ;
杨二龙 ;
龙涛 ;
宋考平 .
石油钻采工艺, 2007, (01) :72-74+122
[4]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块评价 [J].
高建 ;
侯加根 ;
林承焰 ;
焦巧平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13-18
[5]   应用井壁取心资料评价北二区西部剩余油分布规律 [J].
邱玉娥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7, (01) :18-21
[6]   地层原油与地面原油物性关系研究 [J].
张忠民 ;
肖安成 ;
浦晓玲 ;
郭占华 .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6, (07) :8-9
[7]   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J].
石占中 ;
张一伟 ;
熊琦华 ;
吴胜和 ;
刘卫林 .
石油学报, 2005, (01) :79-82+86
[8]   低等水生生物:高蜡油形成的重要来源 [J].
黄海平 ;
郑亚斌 ;
张占文 ;
李金有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10) :1092-1098
[9]   千米桥地区上第三系严重生物降解石油的高分子量(>C)正烷烃 [J].
王铁冠 ;
朱丹 ;
张枝焕 ;
卢鸿 ;
杨池银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2, (14) :1103-1107
[10]   流度比对化学驱驱油效果影响实验研究 [J].
廖广志 ;
王克亮 ;
闫文华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1, (02) :14-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