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中北段原岩锆石U-Pb测年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关系

被引:312
作者
佘宏全 [1 ]
李进文 [1 ]
向安平 [1 ]
关继东 [2 ]
杨郧城 [1 ]
张德全 [1 ]
谭刚 [1 ]
张斌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锆石; U-Pb同位素测年; 花岗岩; 构造演化; 陆陆碰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作者认为单个锆石的同位素年龄记录了所在区域单次构造、岩浆或变质事件活动的时间,不同来源的大量原岩单颗粒锆石的测年数据则可以反映研究区总体构造演化历史。本文对近年来在大兴安岭中北段自测和收集的123件原岩样品的2636个锆石U-Pb测年点的同位素年龄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的锆石年龄数据总体上出现840~780Ma,530~440Ma,330~280Ma,240~190Ma,180~160Ma和150~120Ma等多个明显高峰值区间和>840Ma,770~540Ma和440~400Ma三个相对数据较少的空白地段,且岩浆结晶锆石、变质锆石、继承性锆石等不同成因类型的锆石的年龄统计分布有良好的对应性。年龄数据的高峰值区间与该地区基底形成、陆壳生长、主要板块或微板块俯冲、碰撞、拼贴等主要构造事件时间吻合;而年龄空白区间则与主要的洋底扩张、被动陆缘时代相吻合。研究说明大量原岩锆石的测年数据与河流碎屑锆石同位素年代学一样,可以用于研究物源区的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历史。综合大兴安岭中北段大量单颗粒锆石的同位素年代学、岩石组合和构造特征研究,说明该地区经历了古元古代基底形成、新元古代陆壳生长、新元古代末期板块裂解,古生代期间古陆块间的俯冲、拉张、拼贴碰撞,早中生代碰撞造山、晚中生代造山后伸展垮塌、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同时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洋在早中生代时期(晚三叠世)即已碰撞造山,大兴安岭中北段及额尔古纳地区发育大量与碰撞有关的花岗岩、混合岩及碰撞后伸展跨塌有关的构造和岩石产物(盆岭构造、滑脱构造、变质核杂岩、陆相双峰式火山岩和多金属成矿等),这对于重新认识研究区中生代多金属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的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571 / 594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59 条
[1]   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J].
佘宏全 ;
梁玉伟 ;
李进文 ;
关继东 ;
张德全 ;
杨郧城 ;
向安平 ;
金俊 ;
谭刚 ;
张斌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 (06) :1831-1864
[2]   满洲里南部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J].
赵忠华 ;
孙德有 ;
苟军 ;
任云生 ;
付长亮 ;
张学元 ;
王晰 ;
柳小明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 (06) :1865-1880
[3]   龙镇地区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及地质意义 [J].
张彦龙 ;
葛文春 ;
高妍 ;
陈井胜 ;
赵磊 .
岩石学报, 2010, 26 (04) :1059-1073
[4]   大兴安岭新林镇岩体的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张彦龙 ;
葛文春 ;
柳小明 ;
张吉衡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02) :177-186
[5]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 [J].
吴福元 ;
黄宝春 ;
叶凯 ;
方爱民 .
岩石学报, 2008, 24 (01) :1-30
[6]   兴蒙造山带东段斑岩型Cu,Mo矿床成矿时代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J].
葛文春 ;
吴福元 ;
周长勇 ;
张吉衡 .
科学通报, 2007, (20) :2407-2417
[7]   火成岩组合与构造环境:讨论 [J].
邓晋福 ;
肖庆辉 ;
苏尚国 ;
刘翠 ;
赵国春 ;
吴宗絮 ;
刘勇 .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03) :392-402
[8]   大兴安岭韩家园子和新林地区兴华渡口群和扎兰屯群锆石SHRIMP U-Pb年龄 [J].
苗来成 ;
刘敦一 ;
张福勤 ;
范蔚茗 ;
石玉若 ;
颉颃强 .
科学通报, 2007, (05) :591-601
[9]   大兴安岭东北部早古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J].
葛文春 ;
隋振民 ;
吴福元 ;
张吉衡 ;
徐学纯 ;
程瑞玉 .
岩石学报, 2007, (02) :423-440
[10]   黑龙江新开岭变质核杂岩的组成及其演化 [J].
赵海滨 ;
莫宣学 ;
徐受民 ;
李尚林 ;
马伯永 .
地质科学 , 2007, (01) :17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