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子脂肪酸组分的研究进展

被引:19
作者
徐杰
胡国华
张大勇
机构
[1] 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2] 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
[3] 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哈尔滨
[4] 哈尔滨
关键词
大豆; 脂肪酸组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大豆油的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相对其它的植物油(如菜籽油、花生油等)较为合理,其消费量和食用量也已经逐步超过了其它植物油,成为人们日常饮食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本文在脂肪酸组成、脂肪酸组分形成与地理纬度、气象因素的关系、及发育种子脂肪酸组分的形成等方面综述了大豆种子脂肪酸组分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的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大豆蛋白质的积累动态及其与产质量形成的关系 [J].
陈丽华 ;
李杰 ;
刘丽君 ;
祖伟 ;
马秀峰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2) :116-124
[2]   论大豆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品质的变化及影响的因素 [J].
杨庆凯 .
大豆科学, 2000, (04) :386-391
[3]   大豆生殖阶段油分形成与环境关系及提高油分含量途径的研究Ⅰ.光照条件与油分积累的关系研究初报 [J].
董丽华 ;
李铭丰 ;
胡立成 ;
郭宇虹 .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0, (06) :14-15+30
[4]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气象因素对大豆子粒饱和脂肪酸形成的影响 [J].
马淑英 ;
宋慧 ;
姚渝丽 ;
张树文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1) :26-29
[5]   3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发育籽粒脂肪酸组分变化 [J].
张思河 ;
尹田夫 ;
王萍 ;
马淑英 ;
陶丹 .
西北农业学报, 2000, (01) :83-86
[6]   超早熟大豆脂肪酸的形成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 [J].
马淑英 ;
梁歧 ;
宋慧 ;
陈树宁 ;
张鸣镝 .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S1) :69-76
[7]   人体必需脂肪酸的功效及开发利用 [J].
陈永 ;
韩艳霞 ;
曹红霞 .
开封大学学报, 1999, (02) :28-31
[8]   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组分分析 [J].
马淑英 ;
梁歧 ;
尹田夫 ;
张思河 ;
候建设 ;
毕建丽 .
大豆科学, 1999, (02) :31-36
[9]   大豆种子不同部位的脂肪酸组成 [J].
袁玉春 ;
刘铜 .
大豆科学, 1998, (04) :88-91
[10]   浅析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的负面作用与品种改良 [J].
陈震南 ;
陈震东 ;
魏正惠 .
福建农业学报, 1998, (03) :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