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0 条
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深部热结构的地球物理分析
被引:15
作者:

李午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
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唐显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
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学
[2] 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3] 地热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川西高原;
深部热结构;
居里面;
莫霍面;
航磁异常;
重力异常;
地震波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4 [地热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是地热学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该区温泉、热泉点分布广泛,这些温泉大多沿北西—南东向的金沙江断裂、德格—乡城断裂、甘孜—理塘断裂、鲜水河三条主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对此高温水热活动区开展地热学分析,是研究青藏高原"东构造结"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开发利用川西高原地热资源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针对实测氦同位素所发现的壳幔热结构比,依据重力、航空磁法、地震资料,采用反演莫霍面、居里面深度等方法,对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的深部热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中高温热泉密集出露的巴塘、理塘以及康定水热活动区的典型壳幔热流构与深部背景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氦同位素热流估算的深部热流结构与地球物理异常结果保持较好的对应关系.川西地区热流结构中地壳、地幔的热贡献比较接近:巴塘地区平均Qc/Q=51.38%、理塘地区平均Qc/Q=54.39%、康定地区平均Qc/Q=42.42%.川西地区表现出了"温壳温幔"型的深部热结构,但温地壳背景下形成较高地表热流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2926 / 293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 [1] 青藏高原中的古特提斯体制与增生造山作用[J]. 岩石学报, 2013, 29 (06) : 1847 - 1860许志琴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李文昌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化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蔡志慧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闫臻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马昌前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2] 中国大陆印支碰撞造山系及其造山机制[J]. 岩石学报, 2012, 28 (06) : 1697 - 1709许志琴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李化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瑞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蔡志慧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3] 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J]. 地质学报, 2011, 85 (01) : 1 - 33许志琴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李海兵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嵇少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张泽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刘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 [4] 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对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地震发生趋势的影响[J]. 地震学报, 2009, (05) : 477 - 490+596程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刘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李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 [5] 四川省甘孜州温泉资源分布、成因及旅游开发探讨[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01) : 142 - 148傅广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6] GPS-constrained inversion of present-day slip rates along major faults of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China[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8, (09) : 1267 - 1283WANG YanZhao1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2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3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4 Institute of Seismology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5 Survey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 [7] 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的现今构造变形、应变分配与深部动力过程[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9) : 1041 - 1056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8] 基于GPS资料约束反演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 582 - 597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王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乔学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孟国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杨永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9] 川西地区现今垂直地壳运动研究[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 598 - 610王庆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史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
- [10] 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J]. 地学前缘, 2006, (06) : 43 - 51莫宣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潘桂棠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