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沁水盆地地层剥蚀量研究
被引:10
作者:
林玉祥
[1
]
刘虎
[1
]
郭凤霞
[1
]
闫晓霞
[1
]
韩继雷
[1
]
钱铮
[2
]
刘建军
[2
]
机构:
[1] 山东科技大学
[2]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来源:
关键词:
地层剥蚀量;
定量分析;
构造演化史;
热演化史;
沁水盆地;
D O I:
10.13712/j.cnki.dzykt.2014.01.005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沁水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不断抬升,遭受了多次剥蚀,但其累积剥蚀量一直悬而未决,不利于盆地模拟和资源评价。本文在沁水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以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方法为主,辅以声波时差法和构造剖面法,较为准确地确定了沁水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累积地层剥蚀量。研究表明,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在燕山运动时期遭受最高地温,其后回返抬升并伴有地温梯度下降。参照济阳坳陷连续沉积剖面建立了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关系,经地温梯度校正后,计算出了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最大埋深,从而得到其此后抬升过程中的累积剥蚀量,经与声波时差法、构造剖面法计算结果对比,三者计算结果较为符合。研究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沁水盆地累积地层剥蚀量在1400~3300m之间,其中盆地中部剥蚀量较少,一般小于2500m,盆地边缘剥蚀量较大,可达3000m以上。主要剥蚀时期为晚白垩世至新近纪,地层剥蚀量可达2000m以上;其次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剥蚀量一般小于1000m。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21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