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地层剥蚀量研究

被引:10
作者
林玉祥 [1 ]
刘虎 [1 ]
郭凤霞 [1 ]
闫晓霞 [1 ]
韩继雷 [1 ]
钱铮 [2 ]
刘建军 [2 ]
机构
[1] 山东科技大学
[2]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地层剥蚀量; 定量分析; 构造演化史; 热演化史; 沁水盆地;
D O I
10.13712/j.cnki.dzykt.2014.01.005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沁水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不断抬升,遭受了多次剥蚀,但其累积剥蚀量一直悬而未决,不利于盆地模拟和资源评价。本文在沁水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以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方法为主,辅以声波时差法和构造剖面法,较为准确地确定了沁水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累积地层剥蚀量。研究表明,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在燕山运动时期遭受最高地温,其后回返抬升并伴有地温梯度下降。参照济阳坳陷连续沉积剖面建立了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关系,经地温梯度校正后,计算出了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最大埋深,从而得到其此后抬升过程中的累积剥蚀量,经与声波时差法、构造剖面法计算结果对比,三者计算结果较为符合。研究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沁水盆地累积地层剥蚀量在1400~3300m之间,其中盆地中部剥蚀量较少,一般小于2500m,盆地边缘剥蚀量较大,可达3000m以上。主要剥蚀时期为晚白垩世至新近纪,地层剥蚀量可达2000m以上;其次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剥蚀量一般小于1000m。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2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利用声波测井技术计算地层剥蚀厚度——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J].
翁望飞 ;
王建强 ;
张蓉蓉 ;
陈洪 ;
桂小军 .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02) :143-146
[2]   山西沁水盆地热史演化特征 [J].
承金 ;
汪新文 ;
王小牛 .
现代地质, 2009, 23 (06) :1093-1099
[3]   构造趋势法计算剥蚀量的计算机实现 [J].
陈拥锋 ;
张渝昌 ;
江兴歌 .
江苏地质, 2007, (04) :344-347
[4]   沉积盆地地层剥蚀厚度恢复方法及进展 [J].
曹强 ;
叶加仁 ;
王巍 .
中国石油勘探, 2007, (06) :41-46+76
[5]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气成藏期研究 [J].
肖晖 ;
任战利 ;
崔军平 .
中国地质, 2007, (03) :490-496
[6]   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沙四段地层剥蚀厚度 [J].
康恒茂 ;
许新明 ;
王志英 .
海洋地质动态, 2007, (05) :30-34
[7]   沁水盆地大地热流与地温场特征 [J].
孙占学 ;
张文 ;
胡宝群 ;
潘天有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1) :130-134
[8]   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J].
任战利 ;
肖晖 ;
刘丽 ;
张盛 ;
秦勇 ;
韦重韬 .
科学通报, 2005, (S1) :87-92
[9]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 [J].
李伟 ;
张枝焕 ;
朱雷 ;
韩立国 ;
杨永才 .
沉积学报, 2005, (02) :337-345
[10]   沁水盆地新生代抬升冷却事件的确定 [J].
任战利 ;
肖晖 ;
刘丽 ;
张盛 ;
雷利庆 ;
秦勇 ;
韦重韬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1) :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