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被引:42
作者
张雷 [1 ]
卢双舫 [1 ]
张学娟 [1 ]
付广 [1 ]
刘国志 [2 ]
何欣 [1 ]
机构
[1]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三肇地区; 扶杨油层; 油气;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0.03.020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的角度出发,对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覆青山口组一段源岩有效排烃范围、超压和T2反射层油源断裂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垂向向下"倒灌"的运移范围、距离及层位;古构造背景、T2断层与储层砂体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类型与现今构造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的垂向聚集层位及平面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发育史、油源条件及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区扶杨油层主要存在4种成藏模式:源内——顶生下储式油气成藏模式、近源——短距离侧向运移-斜坡带断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源外——长距离侧向运移-继承性构造隆起带油气成藏模式、多源——多方式侧向运移油气成藏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491 / 50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松辽盆地生油门限重新厘定及其意义 [J].
卢双舫 ;
李娇娜 ;
刘绍军 ;
冯子辉 ;
李景坤 ;
霍秋立 ;
王雪 ;
薛海涛 ;
李吉君 ;
申家年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2) :166-173
[2]   松辽盆地朝阳沟阶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源分析与油气运移模式 [J].
张雷 ;
卢双舫 ;
王伟明 .
地质科学, 2009, 44 (02) :560-570
[3]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油气下排的地质条件及找油方向 [J].
吕延防 ;
李建民 ;
付晓飞 ;
付广 ;
王有功 ;
玄昌姬 .
地质科学, 2009, (02) :525-533+623
[4]   源外上生下储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泉二段为例 [J].
付广 ;
李晓伟 .
岩性油气藏, 2009, 21 (01) :1-5
[5]   松辽盆地肇源—太平川地区扶余油层油藏类型及成藏控制因素 [J].
沈安江 ;
吴海波 ;
孙辉 ;
郭会坤 ;
罗宪婴 .
中国石油勘探, 2009, 14 (01) :17-23+59+1
[6]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 [J].
付广 ;
王有功 .
沉积学报, 2008, (02) :355-360
[7]   碳酸盐岩油源岩有机质丰度分级评价标准 [J].
薛海涛 ;
王欢欢 ;
卢双舫 ;
钟宁宁 .
沉积学报, 2007, (05) :782-786
[8]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和分布规律 [J].
邹才能 ;
贾承造 ;
赵文智 ;
陶士振 ;
谷志东 ;
侯启军 ;
赵占银 ;
宋立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125-130
[9]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古构造对营城组扇三角洲发育的控制 [J].
董福湘 ;
刘立 ;
何兴华 ;
马艳萍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 (04) :464-468
[10]   编制盆地复原古构造图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J].
漆家福 ;
杨桥 ;
王子煜 .
地质科学, 2003, (03) :41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