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波前体两侧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一体化设计

被引:26
作者
南向军
张堃元
金志光
机构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关键词
乘波前体; 内收缩进气道; 一体化设计; 流线追踪; 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V231.3 [航空发动机气体力学];
学科分类号
082502 ;
摘要
为了探索两侧进气系统的流场结构及气动性能,采用吻切锥乘波前体、压升规律可控的一种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设计了两侧进气布局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进气系统,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进气系统的流场结构、速度特性、攻角特性以及侧滑角特性等。结果表明,设计点前体外流场和进气道内流场相互独立,接力点前体前缘激波和进气道前缘激波相互耦合。由于未吞入前体附面层,因而进气道内激波附面层相互作用较弱,没有产生分离;随来流马赫数增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减小,增压比增大显著,升阻比几乎不变;随攻角增大,流量系数增大明显,总压恢复系数略有减小,增压比增大明显,升阻比逐渐增大;随侧滑角增大,进气道总体性能逐渐减小,迎风侧进气道性能下降较小,背风侧进气道性能下降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417 / 142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采用新型基准流场的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性能分析 [J].
南向军 ;
张堃元 .
宇航学报, 2012, 33 (02) :254-259
[2]   压升规律可控的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设计 [J].
南向军 ;
张堃元 ;
金志光 ;
孙波 .
航空动力学报, 2011, (03) :518-523
[3]   矩形转圆形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数值及试验研究 [J].
南向军 ;
张堃元 ;
金志光 ;
孙波 .
航空学报, 2011, 32 (06) :988-996
[4]   流线追踪Busemann进气道设计参数的选择 [J].
孙波 ;
张堃元 ;
金志光 ;
王成鹏 .
推进技术, 2007, (01) :55-59
[5]   高超侧压式进气道高焓脉冲风洞实验 [J].
金志光 ;
张堃元 .
推进技术, 2005, (04) :319-323
[6]   吻切锥乘波机的构型设计与性能研究 [J].
肖洪 ;
商旭升 ;
王新月 ;
廉小纯 .
宇航学报, 2004, (02) :127-130
[7]   乘波机外形设计 [J].
王卓 ;
钱翼稷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999, (02) :60-63
[8]  
Analytical off-design lift-to-drag-ratio analysis for hypersonic waveriders .2 Starkey R P,Lewis M J. Journal ofSpacecraft and Rockets . 2000
[9]  
Optimization ofwaverider configurations generated from axisymmetricconical flows .2 Kim B S,Rasmussen M L,Jischke M C. AIAA-1982 -1299 .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