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

被引:66
作者
吴绍芬
机构
[1]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关键词
校企深度合作; 卓越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 评价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2.0 [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现在培养的工科学生数量巨大,但实践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问题突显。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在强调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校企的深度合作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校企深度合作,主要是针对过去校企合作内容比较狭隘、合作目的比较单一、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等弊端提出来的,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出发,培养卓越的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总体目标,立足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共同的任务,来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培养工程师等全方位、深层次、持续性的合作。这必然要求高校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进行模式创新和考评体系的变革,包括: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推进研究性学习方法,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建立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导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0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融渗式工程伦理教学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J].
王进 .
现代大学教育, 2011, (04) :100-105
[2]   改变合作培养人才中的“校热企冷”问题 [J].
季诚钧 ;
樊丰富 .
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2) :56-57
[3]   三位一体 构建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J].
郑益慧 .
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2) :38-40
[4]   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 [J].
李东升 ;
李文军 ;
毛成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03) :88-92
[5]   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J].
林健 .
中国高等教育, 2011, (06) :19-21
[6]   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J].
王振洪 ;
邵建东 .
中国高等教育, 2011, (Z1) :61-63
[7]   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 [J].
崔炳权 ;
何震宇 ;
王庆华 ;
李红枝 .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07) :105+118-105
[8]   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优化改革 [J].
唐冬雁 ;
强亮生 .
中国大学教学, 2009, (06) :72-73
[9]   基于项目的学习:VCT设计模板与案例研究 [J].
章雪梅 .
电化教育研究, 2009, (03) :101-103+108
[10]   投入学习理论对建构虚拟学习社区的启示 [J].
孙迪 .
远程教育杂志, 2005, (06) :22-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