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南部茅口期岩相古地理

被引:22
作者
田景春 [1 ]
郭维 [1 ]
黄平辉 [2 ]
林小兵 [1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处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南部; 中二叠统; 茅口组; 岩相古地理; 沉积旋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P531 [古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070903 ;
摘要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对四川盆地西南部茅口组的岩性特征及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茅口组为台内浅滩和开阔海微相环境,并可划分出3个沉积旋回,代表了茅口期的3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其中第二沉积旋回——海平面下降阶段为最重要的成滩期,这一时期浅滩广泛发育亮晶生屑灰岩,局部高地发育白云岩,经后期东吴运动改造,有望成为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特征的储集层。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周康 ;
王强 ;
乔永亮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 33 (04) :378-383
[2]   碳酸盐岩地层综合划分方法研究 [J].
崔思华 ;
王明磊 ;
彭秀丽 ;
杨冬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3 (05) :41-48+191
[3]   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眼球状石灰岩特征及成因研究 [J].
罗进雄 ;
何幼斌 .
地质论评, 2010, 56 (05) :629-637
[4]   中国南方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 [J].
李凤杰 ;
郑荣才 ;
周小进 ;
赵俊兴 ;
蒋斌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9, 29 (02) :93-99
[5]   川西南周公山及邻区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对储集性的影响 [J].
冯仁蔚 ;
王兴志 ;
张帆 ;
庞艳君 .
地质找矿论丛, 2008, (03) :223-229
[6]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勘探 [J].
陈宗清 .
中国石油勘探, 2007, (05) :1-11+78
[7]   岩溶在四川盆地下二叠统储集层中的重要作用 [J].
王志鹏 ;
陆正元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2) :141-144
[8]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沉积相及其勘探潜力区研究 [J].
黄先平 ;
杨天泉 ;
张红梅 .
天然气工业, 2004, (01) :10-12+101
[9]   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在岩相古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J].
侯中健 ;
陈洪德 ;
田景春 ;
覃建雄 ;
彭军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 (04) :376-382
[10]   中国南方二叠纪沉积体系 [J].
杨玉卿 ;
冯增昭 .
古地理学报, 2000, (01)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