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11
作者
周康 [1 ]
王强 [2 ]
乔永亮 [3 ]
机构
[1]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温米采油厂
[3]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公司
关键词
盆山耦合; 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 幕式演化; 油气成藏; 成藏模式; 有利区带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综合地球化学、野外剖面和钻测井等资料,运用岩石学和地层对比、盆地模拟等方法,剖析了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探讨了这种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给出了勘探建议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在沉积和构造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盆山耦合关系,具体表现在沉降与隆升的对应、物源与沉积的对应以及构造多幕性和沉积旋回性的对应等特征上;沉积耦合关系控制着烃源岩的沉积厚度及热演化程度,并影响着储层的垂向和横向分布,而构造耦合关系则对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断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和成藏所需圈闭具有决定性作用;盆山耦合呈多期性,具有沉积、沉降中心以及沉积相展布不断迁移和多期叠加的特征;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深、中、浅层的三维立体幕式演化成藏模式。有利区带预测表明:梓潼坳陷南端是深盆气的有利聚集区;浅层气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发育的盆地中、南段;深层气则多分布于盆地北部及中部地层尖灭带。
引用
收藏
页码:378 / 38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中部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分析 [J].
李斌 ;
宋岩 ;
孟自芳 ;
夏斌 ;
李相博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01) :23-28+183
[2]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 [J].
陈竹新 ;
贾东 ;
魏国齐 ;
李本亮 ;
雷永良 .
中国地质, 2008, (03) :472-481
[3]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J].
金文正 ;
汤良杰 ;
杨克明 ;
万桂梅 ;
吕志洲 ;
余一欣 .
地质学报, 2007, (08) :1072-1080
[4]   须家河组砂岩组分特征与龙门山推覆体的形成演化 [J].
林良彪 ;
陈洪德 ;
侯明才 .
天然气工业, 2007, (04) :28-30+148
[5]   川西前陆盆地流体的跨层流动和天然气爆发式成藏 [J].
刘树根 ;
李国蓉 ;
李巨初 ;
徐国盛 ;
王国芝 ;
徐国强 ;
孙玮 ;
雍自权 .
地质学报, 2005, (05) :690-699
[6]   盆山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和方法 [J].
刘少峰 ;
张国伟 .
地学前缘, 2005, (03) :101-111
[7]   中国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层序格架 [J].
顾家裕 ;
张兴阳 .
沉积学报, 2005, (02) :187-193
[8]   盆山耦合与前陆盆地成藏区带分析 [J].
刘和甫 ;
李晓清 ;
刘立群 ;
李小军 .
现代地质, 2004, (04) :389-403
[9]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徐国盛 ;
王国芝 ;
张成江 .
地质学报, 2003, (02) :177-186
[10]   中国中西部两期前陆盆地的形成及其控气作用 [J].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肖安成 ;
冉启贵 .
石油学报, 2003, (02) :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