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被引:93
作者
吕坚 [1 ]
王晓山 [2 ]
苏金蓉 [3 ]
潘林山 [4 ]
李正 [1 ]
尹利文 [5 ]
曾新福 [1 ]
邓辉 [1 ]
机构
[1] 江西省地震局
[2] 河北省地震局
[3] 四川省地震局
[4] 河南省地震局
[5] 河北联合大学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位置; 震源机制解; 龙门山断裂带; 发震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 [地震波、地震震级、震源物理];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7.0级主震的震源位置为30.30°N、102.97°E,初始破裂深度为15km左右,震源矩心深度为14km左右,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两组节面分别为走向209°/倾角46°/滑动角94°和走向23°/倾角44°/滑动角86°,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破裂,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与主震类似的逆冲破裂特征.ML2.0级以上余震序列发生在主震两侧,集中分布的长轴为30km左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7km,ML3.5级以上较大余震则集中分布在9~25km的深度上,并揭示出发震断层倾向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07°/倾角50°/滑动角92°,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km左右的区域.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主震震源深度和已有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主震破裂过程自初始点沿断层的两侧扩展破裂,南侧破裂比北侧稍长,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可能没有破裂到地表.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地震烈度分布和现有的科学考察结果,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前断裂,也不排除主震震中东侧还存在一条未知的基底断裂发震的可能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753 / 176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2013年芦山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及其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关系 [J].
单斌 ;
熊熊 ;
郑勇 ;
金笔凯 ;
刘成利 ;
谢祖军 ;
许厚泽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43 (06) :1002-1009
[2]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 [J].
刘成利 ;
郑勇 ;
葛粲 ;
熊熊 ;
许厚泽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43 (06) :1020-1026
[3]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J].
王卫民 ;
郝金来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12-1417
[4]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介绍 [J].
刘杰 ;
易桂喜 ;
张致伟 ;
官致君 ;
阮祥 ;
龙锋 ;
杜方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04-1407
[5]   芦山4.20地震破裂过程及其致灾特征初步分析 [J].
张勇 ;
许力生 ;
陈运泰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08-1411
[6]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J].
曾祥方 ;
罗艳 ;
韩立波 ;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18-1424
[7]   2011年1月19日安庆M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 [J].
谢祖军 ;
郑勇 ;
倪四道 ;
熊熊 ;
王行舟 ;
张炳 .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5) :1624-1634
[8]   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的再论证及其构造内涵分析 [J].
徐锡伟 ;
陈桂华 ;
于贵华 ;
孙鑫喆 ;
谭锡斌 ;
陈立春 ;
孙建宝 ;
陈于高 ;
陈文山 ;
张淑萍 ;
李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10) :2321-2336
[9]   “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及其对汶川大地震研究的数据支撑 [J].
郑秀芬 ;
欧阳飚 ;
张东宁 ;
姚志祥 ;
梁建宏 ;
郑洁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5) :1412-1417
[10]   汶川地震强余震(M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 [J].
郑勇 ;
马宏生 ;
吕坚 ;
倪四道 ;
李迎春 ;
韦生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4) :41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