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积充填与兴蒙造山带“软碰撞”的耦合

被引:32
作者
陈安清 [1 ,2 ]
陈洪德 [2 ]
徐胜林 [2 ]
林良彪 [2 ]
尚久宏 [2 ]
机构
[1] 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海洋资源研究所
[2]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沉积充填; 盆-山耦合; 晚古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兴蒙造山带; 油气;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1.04.001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因大面积富砂成藏而越来越受关注。通过研究沉积充填特征、砂岩碎屑组分、火山沉积物与造山带的关系,认为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与兴蒙造山带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盆-山系统。6个超层序的沉积体系展布和层序结构反映了陆表海向陆内坳陷盆地的转化,砂岩组分的Dickinson投点图表明盆地充填物来自北缘再旋回造山带,多期次的火山沉积物暗示盆-山耦合过程中幔/壳圈层间的物质循环与调整。分析表明:晚石炭世—二叠纪初充填的小型河流-三角洲系统是拼合过程中古地体缓冲、间歇性裂谷作用和低幅隆升的结果;二叠纪发育的几期大型浅水河流-三角洲系统与造山带的碰撞加强和旋回性隆升相耦合。兴蒙造山带漫长复杂的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盆-山系统演化过程中小陆块拼合、软弱碰撞、多旋回缝合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的特点,是鄂尔多斯上古生界克拉通坳陷盆地大型缓坡地貌形成和大面积富砂成藏的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953 / 96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1]  
中朝板块北侧褶皱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唐克东等著, 1992
[12]  
中朝板块北缘中段地壳演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邵济安著, 1991
[13]  
Clockwise rotations recorded in Early Cretaceous rocks of South Korea: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affinity betwee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North China[J] . Xixi Zhao,Robert S. Coe,Ki‐Hong Chang,Soon‐Ok Park,Sheraz K. Omarzai,Rixiang Zhu,Yaoxiu Zhou,Stuart Gilder,Zhong Zheng.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 1999 (2)
[14]  
Impacts, Tillites, and the Breakup of Gondwanaland[J] . Verne R. Oberbeck,John R. Marshall,Hans Aggarwal.The Journal of Geology . 1993 (1)
[15]   晚古生代以来古亚洲洋构造域主要块体运动学特征初探 [J].
任收麦 ;
黄宝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 (01) :113-120
[16]   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J].
刘和甫 .
地球科学, 2001, (06) :581-596
[17]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层序地层学与盆地构造演化研究 [J].
陈洪德 ;
侯中健 ;
田景春 ;
刘文均 ;
张锦泉 .
矿物岩石, 2001, (03) :16-22
[18]   兴蒙造山带正ε(Nd,t)值花岗岩的成因和大陆地壳生长 [J].
洪大卫 ;
王式 ;
谢锡林 ;
张季生 .
地学前缘, 2000, (02) :441-456
[19]   造山作用与沉积响应 [J].
李勇 ;
王成善 ;
曾允孚 .
矿物岩石, 2000, (02) :49-56
[20]   软碰撞、叠覆造山和多旋回缝合作用 [J].
任纪舜 ;
牛宝贵 ;
刘志刚 .
地学前缘, 1999, (03) :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