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9 条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与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27
作者:
郭祥云
陈学忠
李艳娥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初动符号;
汶川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3 [];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采用区域和远台Pn或Pg初至波初动符号,利用下半球等面积投影,求解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截止到2008年12月10日发生的部分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Ⅰ的走向为5°,倾角为48°,滑动角为39°;节面Ⅱ的走向为247°,倾角为62°,滑动角为131°。P轴方位角为309°,仰角为8°,T轴方位角为208°,仰角为54°,B轴方位角为44°,仰角为35°。结合地质构造和余震空间分布,可以确定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根据震源机制解,引发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逆冲,主破裂面为S67°W与该地震所在断层的走向基本一致(断裂总体走向N45°E)[1];主压应力轴P轴为N51°W,主压应力轴P轴方位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根据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的余震与北段发生的余震的震源机制都具有优势分布,且两者差异明显。早期发生在南段的余震的破裂是以逆倾滑动为主,兼有走向滑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向北段迁移,在龙门山构造的北段地震震源的破裂方式以走向滑动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倾滑动;龙门构造带南段震源应力场受主震应力场的控制,而龙门构造带北段震源应力场不仅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还受主震应力场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60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