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秦岭造山带韧性剪切系中—晚侏罗世运动学分析与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8
作者
陈鹏
施炜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南秦岭构造带; 宁陕断裂带; 安康断裂带;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中—晚侏罗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P534.52 [侏罗纪(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南秦岭构造带为商丹缝合线以南的秦岭造山带部分。构造分析与同构造年代学研究证实该构造带内发育2条中—晚侏罗世区域性共轭韧性剪切带,即ENE向宁陕左旋韧性剪切带和NW向安康右旋韧性剪切带,其剪切变形年龄分别为169~162 Ma和178~163 Ma。通过对2条韧性剪切带的线理测量分析,反演其最大主压应力的方位约为NE向,与2条共轭韧性剪切带的钝角平分线一致,符合最大有效力矩准则。据此确定中一晚侏罗世秦岭造山带主要受控于NE-SW向区域性构造挤压作用,大致以秦岭造山带最狭窄部位(汉南一米仓山杂岩体)为界,其内部地块受ENE向与NW向共轭韧性剪切系控制,存在分别向西与向东的构造挤出活动。这一运动学模式可能代表了秦岭造山带中—晚侏罗世的主体变形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J].
陈汉林 ;
陈沈强 ;
林秀斌 .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 (08) :890-902
[2]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Dabashan orocline, central China: Insights from the superposed folds in the eastern Dabashan foreland[J]. Wei Shi,Jianhua Li,Mi Tian,Guoli Wu.Geoscience Frontiers. 2013(06)
[3]   西秦岭徽成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及其对中生代陆内构造演化的制约 [J].
李玮 ;
董云鹏 ;
郭安林 ;
柳小明 ;
柳益群 ;
查显锋 ;
张快乐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43 (05) :730-744
[4]   太平洋板块形成以来的中国东部构造动力学背景 [J].
包汉勇 ;
郭战峰 ;
张罗磊 ;
黄亚平 .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 (03) :337-338+340
[5]   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 [J].
胡健民 ;
孟庆任 ;
陈虹 ;
武国利 ;
渠洪杰 ;
高卫 ;
陈文 .
岩石学报, 2011, 27 (03) :657-671
[6]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 [J].
董树文 ;
施炜 ;
张岳桥 ;
胡健民 ;
张忠义 ;
李建华 ;
武红岭 ;
田蜜 ;
陈虹 ;
武国利 ;
李海龙 .
地球学报, 2010, 31 (06) :769-780
[7]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 [J].
张岳桥 ;
施炜 ;
李建华 ;
王瑞瑞 ;
李海龙 ;
董树文 .
地质学报, 2010, 84 (09) :1300-1315
[8]   西秦岭勉略带陆内构造变形研究 [J].
陈虹 ;
胡健民 ;
武国利 ;
高卫 .
岩石学报, 2010, 26 (04) :1277-1288
[9]   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时代研究的新进展 [J].
王宗起 ;
闫臻 ;
王涛 ;
高联达 ;
闫全人 ;
陈隽璐 ;
李秋根 ;
姜春发 ;
刘平 ;
张英利 ;
谢春林 ;
向忠金 .
地球学报, 2009, 30 (05) :561-570
[10]   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 [J].
胡健民 ;
施炜 ;
渠洪杰 ;
陈虹 ;
武国利 ;
田蜜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4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