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黏弹性数值模拟华北盆地地震空间分布与构造应力积累关系

被引:18
作者
柳畅 [1 ,2 ]
石耀霖 [1 ]
郑亮 [1 ]
朱伯靖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Laboratoire de Géologie,CNRS-UMR,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Paris
关键词
华北盆地; 孕震机制; 应力集中; 地壳薄弱带; Moho面上隆; 黏弹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华北盆地为我国板内地震多发区域,历史以来相继发生多次破坏性大地震.前人地震勘探与震源定位结果揭示了华北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横向上,华北地震基本发生在地壳的薄弱地带(Moho面上隆),或者地壳厚度的急剧变化带;纵向上,华北地震在地壳一定深度范围内呈现成层分布特征;主震一般在上地壳底部9~15km深度范围,余震多发生在大约深5~25km的上地壳与中地壳范围内,在中地壳下层与下地壳中仅有少量或者鲜见有余震发生.为研究解释华北盆地地震空间分布的以上特征,本文建立了华北盆地岩石圈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震源机制和GPS反映华北盆地处于NNE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挤压,因此对模型边界施以恒定的位移速率边界条件;数值模拟华北岩石圈各层位在数百年以上长期匀速构造挤压作用下的应力积累特征,分析了华北地震空间分布与构造应力积累速率的关系,探讨了地壳结构与地壳分层流变性质对地壳应力积累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Moho面的隆起与地壳各层位岩石介质的黏滞系数是华北盆地地震孕育的重要因素.华北盆地在构造挤压的持续作用下,Moho面隆起处产生明显应力集中现象.该区域应力在长时期的积累过程中,在脆性的上地壳与中地壳上层,应力表现近于线性增长趋势,上地壳底部较其它深度有最大的应力增长率,其主震可以在应力积累至岩石破裂强度时发生;在脆、韧性转换的中地壳下层,应力增长速率次之,华北地震的大部分余震可能在该层位为主震所触发;而在柔性的下地壳应力增长近于指数形式,稳定状态之后其应力增长速率近于零,而鲜有地震发生.地壳各层位的应力增长率差异与地震成层分布的现象揭示了华北地壳的分层流变性质:脆性(上地壳)-较弱脆性(中地壳上层)-较弱韧性(中地壳下层)-较强韧性(下地壳)-韧性(岩石圈上地幔)的分层流变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3942 / 3957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8 条
[1]   粘弹性数值模拟龙门山断裂带应力积累及大震复发周期 [J].
柳畅 ;
朱伯靖 ;
石耀霖 .
地质学报, 2012, 86 (01) :157-169
[2]   华北盆地强震孕育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J].
朱守彪 ;
张培震 ;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6) :1409-1417
[3]   Destruction geodynamic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Paleoproterozoic plate tectonics [J].
Zhu RiXiang ;
Zheng TianYu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 54 (19) :3354-3366
[4]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近断层强地震动的有限元模拟 [J].
潘波 ;
许建东 ;
刘启方 .
地震地质, 2009, 31 (01) :69-83
[5]   首都圈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J].
王峻 ;
刘启元 ;
陈九辉 ;
李顺成 ;
郭飚 ;
李昱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57-66
[6]   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 [J].
韦生吉 ;
倪四道 ;
崇加军 ;
郑勇 ;
陈颙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111-119
[7]   唐山余震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分区特征的初步研究 [J].
李轶群 ;
王健 .
中国地震, 2008, (02) :150-158
[8]   中国大陆岩石圈等效粘滞系数的计算和讨论 [J].
石耀霖 ;
曹建玲 .
地学前缘, 2008, (03) :82-95
[9]   邢台地区近年的震源机制 [J].
张宏志 ;
刁桂苓 ;
赵英萍 ;
王成亮 ;
张骁 ;
李光 ;
马利军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06) :91-95
[10]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孕震环境: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得到的结果 [J].
刘启元 ;
王峻 ;
陈九辉 ;
李顺成 ;
郭飚 .
地学前缘, 2007, (06) :2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