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地区中元古代微生物席成因构造——远古时期微生物群活动的沉积标识

被引:51
作者
史晓颖 [1 ]
王新强 [1 ]
蒋干清 [2 ]
刘典波 [1 ]
高林志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地球科学系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贺兰山中段; 中元古界黄旗口组; 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 环潮坪碎屑沉积; 华北地台西缘;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8.05.003
中图分类号
Q913 [微体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贺兰山中段中元古界黄旗口组石英砂岩中发现丰富的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包括由微生物席生长、破坏和腐烂过程形成的3种类型、9种不同形态的构造;与华北大红峪组发现的同类构造在成因类型与多样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对比性。砂岩中发育双向交错层理、冲洗层理、高角度单斜层理系和波痕,泥质粉砂岩夹层中发育波痕与泥裂,表明微生物席主要发育于潮间带上部至潮上带下部环境。MISS构造在华北地台长城系下部砂岩中的广泛存在表明在1.6 Ga前以蓝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在环潮坪碎屑环境也很活跃,可能代表了微生物由海洋向陆地环境发展的过渡阶段。具光合作用功能的制氧蓝细菌的蓬勃发展可能是引发中元古代海洋化学条件发生转变、含氧量增高的重要原因,并为真核生物及宏观藻类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黄旗口组与华北大红峪组大致同时,反映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期华北地台开始拉伸一张裂、缓慢沉降的构造古地理背景。
引用
收藏
页码:577 / 586+721 +721-72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古地震与古地理 [J].
乔秀夫 ;
高林志 .
古地理学报, 2007, (04) :337-352
[2]   前寒武纪海侵砂岩中的微生物砂质碎片:以北京南口虎峪剖面大红峪组为例 [J].
梅冥相 ;
孟庆芬 ;
高金汉 .
地学前缘, 2007, (02) :197-204
[3]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的伸展事件:拗拉谷与岩墙群 [J].
侯贵廷 ;
李江海 ;
刘玉琳 ;
钱祥麟 .
自然科学进展, 2005, (11) :1366-1373
[4]   河南鲁山汝阳群云梦山组遗迹化石 [J].
齐永安 .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 :33-37
[5]   燕山地区中元古代常州沟组潜穴化石 [J].
刘鹏举 .
地质论评, 2003, (05) :522-524+563
[6]   华北古大陆与哥伦比亚超大陆 [J].
陆松年 ;
杨春亮 ;
李怀坤 ;
陈志宏 .
地学前缘, 2002, (04) :225-233
[7]   华北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及多重划分对比 [J].
武铁山 .
中国地质, 2002, (02) :147-154
[8]   贺兰山中元古代三个叠层石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J].
华洪 ;
邱树玉 .
地层学杂志, 2001, (04) :307-311
[9]   燕山常州沟组(约1800Ma)碳质压型化石及其多细胞组织的发现 [J].
朱士兴 ;
孙淑芬 ;
黄学光 ;
贺玉贞 ;
朱更新 ;
孙立新 ;
张宽 .
科学通报, 1999, (14) :1552-1557
[10]   Sangshuania是真核藻类还是遗迹化石? [J].
阎玉忠 ;
刘志礼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8, (01) :1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