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组合、岩浆时空演变及其对造山作用的启示

被引:157
作者
王涛 [1 ]
王晓霞 [2 ]
田伟 [3 ]
张成立 [4 ]
李伍平 [5 ]
李舢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4]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5]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锆石年代学; 花岗岩; Nd,Hf同位素; 秦岭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对北秦岭2个最大的S,I型花岗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相关地球化学研究.漂池S型花岗岩锆石SIMS年龄为(495±6)Ma,εNd(t)=-8.2~-8.8,锆石εHf(t)=-6~-39.灰池子I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SIMS年龄分别为(421±27)和(434±7)Ma,εNd(t)=-0.9~0.9,锆石εHf(t)=-11~8.4.结合收集的28个锆石年代学资料的统计,将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浆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505~470Ma)主要发育于北秦岭东段,具有I型弧岩浆的特点,伴生有漂池等S型花岗岩.它们与榴辉岩等(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时空关系密切,揭示了完整的陆缘俯冲造山作用.第二阶段(450~422Ma)广布全区,以灰池子岩体为代表的I型花岗岩为主,解释为有地幔物质混入的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块体碰撞过程及略后的抬升环境;第三阶段(415~400Ma)仅发育于北秦岭中段,以I型花岗岩为主,形成于碰撞晚期阶段.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带的时空演变揭示,秦岭古生代俯冲碰状造山作用具有长期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俯冲首先从北秦岭东段开始起动,早于祁连-柴达木北缘、大别山北麓,说明中国中央造山系古生代俯冲增生直到碰撞具有多块体、不等时的拼合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949 / 971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1]   幔源岩浆在南岭燕山早期花岗岩形成中的作用:锆石原位Hf-O同位素制约 [J].
李献华 ;
李武显 ;
王选策 ;
李秋立 ;
刘宇 ;
唐国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7) :872-887
[2]   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环境 [J].
张成立 ;
王涛 ;
王晓霞 .
高校地质学报, 2008, (03) :304-316
[3]   柴北缘西段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J].
吴才来 ;
郜源红 ;
吴锁平 ;
陈其龙 ;
JosephLWooden ;
FrankKMazadab ;
Chris Mattinso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8) :930-949
[4]   早古生代北秦岭—北祁连结合部构造格局的地层及构造岩浆事件约束 [J].
徐学义 ;
何世平 ;
王洪亮 ;
张二朋 ;
陈隽璐 ;
孙吉明 .
西北地质, 2008, (01) :1-21
[5]   北秦岭西段唐藏石英闪长岩岩体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J].
陈隽璐 ;
徐学义 ;
王洪亮 ;
王宗起 ;
曾佐勋 ;
王超 ;
李平 .
现代地质, 2008, (01) :45-52
[6]   北秦岭小王涧枕状熔岩中淡色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SHRIMP年龄及地质意义 [J].
闫全人 ;
陈隽璐 ;
王宗起 ;
闫臻 ;
王涛 ;
李秋根 ;
张宗清 ;
姜春发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0) :1301-1313
[7]  
西秦岭天水地区百花基性岩浆杂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J]. 裴先治,丁仨平,张国伟,刘会彬,李佐臣,李高阳,刘战庆,孟勇.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8]   西昆仑康西瓦北侧蒙古包—普守—带早古生代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 [J].
崔建堂 ;
王炬川 ;
边小卫 ;
朱海平 ;
罗乾周 ;
杨克俭 ;
王满仓 .
地质通报, 2007, (06) :710-719
[9]   秦祁结合部位王家岔石英闪长岩体锆石LA-ICPMS定年及地质意义 [J].
陈隽璐 ;
李好斌 ;
王洪亮 ;
何世平 ;
曾佐勋 ;
徐学义 ;
李向民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7, (03) :423-431
[10]   秦岭祁连造山带接合部位基性岩墙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J].
陈隽璐 ;
何世平 ;
王洪亮 ;
徐学义 ;
曾佐勋 ;
王宗起 ;
闫全人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 (06) :45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