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舆论监督权与宪法第41条的规范意旨

被引:15
作者
石毕凡
机构
[1]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关键词
诽谤; 舆论监督权; 名誉权; 宪法第41条; 实际恶意;
D O I
10.14167/j.zjss.2013.04.016
中图分类号
D92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保护公民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是当代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之一。不断涌现的"诽谤官员案",揭示出刑法第246条但书条款规定的诽谤罪公诉程序与宪法第41条明确保护的舆论监督权之间存在难以回避的冲突。立足于现代立宪主义视角,只有实现诽谤去公诉化,且在公职人员提起的刑事自诉或名誉侵权诉讼中适度引入"实际恶意"原则,才能切实保障舆论监督权,从而在公职人员的名誉权和舆论监督权之间达至平衡。舆论监督攸关公共利益和民主政治发展,应成为被告有力的抗辩事由。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5+152+157 +15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诽谤罪、批评权与宪法的民主之约 [J].
侯健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1, 17 (04) :148-160
[2]   基本权利的规范领域和保护程度——对我国宪法第35条和第41条的规范比较 [J].
杜强强 .
法学研究, 2011, 33 (01) :3-14
[3]   舆论监督权与官员名誉权 [J].
郭道晖 .
炎黄春秋, 2010, (11) :34-36
[4]   公民监督权体系及其价值实现 [J].
王月明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0, (03) :38-44
[5]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范围如何确定——对刑法典第246条第2款但书规定的理解 [J].
赵秉志 ;
彭新林 .
法学评论, 2009, 27 (05) :129-133
[6]  
批评官员的尺度.[M].(美) 刘易斯 (Lewis;A.) ;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  
法律方法阶梯.[M].郑永流;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  
传播法.[M].(美) 泽莱兹尼 (Zelezny;J.) ;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  
舆论监督权论.[M].周甲禄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0]  
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M].林来梵著;.法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