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以湖南双季稻区为例

被引:4
作者
李媛媛 [1 ]
陈源泉 [1 ]
杨光立 [2 ]
肖小平 [2 ]
汤文光 [2 ]
唐海明 [2 ]
隋鹏 [1 ]
高旺盛 [1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农业大学循环农业研究中心
[3] 不详
[4]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5] 不详
关键词
湖南; 保护性耕作; 技术特征; 评价指标; 量化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42 []; S345 [有机农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湖南双季稻区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综合分析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特点及其适宜区域。【方法】以双季稻冬闲种植为对照,根据"三少两高"(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技术原理构建指标体系,对湖南双季稻区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做量化分析。【结果】双季稻-马铃薯的综合保护度最大,为20.1,双季稻-黑麦草与双季稻-油菜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次之,达17.5和16.0;双季稻-紫云英栽培模式的综合保护度为10.5,双季稻双免种植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低,为3.4。【结论】5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均具有一定的"保护度",但差异较大。其中双季稻-马铃薯的综合保护度最高,经济效益值最高、土壤的保蓄能力也最高,劳动力消耗也最大,适宜于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区域;双季稻-黑麦草综合保护度与双季稻-油菜的相近,其经济效益值较高,土壤的保蓄能力也高,但劳动力消耗不大,适宜性较为广泛;双季稻-紫云英的综合保护度也较高,且由于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其对环境的毒害作用最小;双季稻双免栽培的劳动力消耗最低,但综合保护度为正值,即表现为一定的保护性,适宜农村劳动力较为贫乏的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1346 / 135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保护性耕作对丘陵区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唐晓红 ;
魏朝富 ;
吕家恪 ;
罗友进 ;
谢德体 ;
潘根兴 ;
曾希柏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11) :49-54
[2]   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对稻季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J].
张岳芳 ;
郑建初 ;
陈留根 ;
王子臣 ;
朱普平 ;
盛婧 ;
王亚雷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6) :2334-2338
[3]   冬季保护性耕作对后茬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彭建 ;
卢建文 ;
王丹英 ;
徐春梅 ;
韩博 ;
陶龙兴 ;
章秀福 ;
符冠富 .
江苏农业学报, 2009, (05) :952-957
[4]   两种水稻生产方式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J].
梁龙 ;
陈源泉 ;
高旺盛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09) :1992-1996
[5]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蔡立群 ;
齐鹏 ;
张仁陟 ;
李爱宗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 (01) :1-6
[6]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J].
高焕文 ;
李洪文 ;
李问盈 .
农业机械学报, 2008, (09) :43-48
[7]   保护耕作保水效果评估 [J].
孙洪强 ;
张剑 ;
张东为 ;
林玉友 .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8, (03) :6-8
[8]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耕作层水肥保持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 [J].
李艳 .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8, (02) :22-24
[9]   泛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现状与前景 [J].
刘巽浩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8, (02) :208-212
[10]   中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产量效应分析 [J].
谢瑞芝 ;
李少昆 ;
金亚征 ;
李小君 ;
汤秋香 ;
王克如 ;
高世菊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02) :39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