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古岩溶储层分布

被引:45
作者
李振宏
胡健民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含膏白云岩; 风化剥蚀面; 裸露风化壳期; 埋藏岩溶; 古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地层残余厚度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时期的古构造面貌,结合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古构造演化过程对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时期为中部高、东西低,西陡东缓的古构造面貌,东部缓坡带发育含膏白云岩沉积相带,为古岩溶储层的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自奥陶系沉积后,缺失了大约1.3×1012a的沉积,古构造面貌继承发育,中部古隆起东斜坡带在古地貌上隶属于岩溶斜坡区,水流集中,径流活跃,为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石炭纪本溪期重新接受沉积后,至早、中三叠世奥陶系顶部剥蚀面始终保持了中部高、东西低的古构造面貌,古隆起带是地下活动性流体运移的有利指向区,隆起斜坡带在早期风化壳岩溶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埋藏期岩溶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640 / 647+655 +65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1]  
鄂尔多斯奥陶纪地层岩石岩相古地理[M]. 地质出版社 , 冯增昭等著, 1998
[12]  
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M]. 地质出版社 , 冯增昭等著, 1991
[13]   世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储层特征及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J].
范嘉松 .
地学前缘, 2005, (03) :23-30
[14]   油气勘探中的碳酸盐岩古岩溶研究方法综述 [J].
宋来明 ;
彭仕宓 ;
穆立华 ;
李国蓉 ;
黄述旺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5, (03) :15-18
[15]   鄂尔多斯盆地两种不同成因古隆起的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J].
解国爱 ;
张庆龙 ;
潘明宝 ;
赵世龙 ;
任文军 ;
郭令智 .
地质通报, 2005, (04) :373-377
[16]   古岩溶演化过程及对油气储集空间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为例 [J].
李振宏 ;
郑聪斌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3) :247-252
[1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古生代前陆盆地及中央古隆起成因与油气分布 [J].
解国爱 ;
张庆龙 ;
郭令智 .
石油学报, 2003, (02) :18-23+29
[18]   古岩溶盆地岩溶作用模式及古地貌精细刻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例 [J].
拜文华 ;
吕锡敏 ;
李小军 ;
魏伟 .
现代地质, 2002, (03) :292-298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纪末端变陡缓坡沉积模式 [J].
董兆雄 ;
赵敬松 ;
方少仙 ;
侯方浩 ;
郑聪斌 ;
章贵松 ;
吴诒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2, (01) :50-52+3
[20]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华北海和祁连海演变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J].
付金华 ;
郑聪斌 .
古地理学报, 2001, (04) :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