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黑垆土有机碳库组成的影响

被引:26
作者
王旭东 [1 ]
张霞 [1 ]
王彦丽 [1 ]
李军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黑垆土; 耕作方式; 有机碳库构成; 表观腐殖化系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黄土高原黑垆土8年(2008—2015年)的不同耕作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连年单一耕作(翻耕(CC)、免耕(NN)、深松(SS))和3种轮耕措施(免耕-深松(NS)、深松-翻耕(SC)、翻耕-免耕(CN))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玉米产量和秸秆还田后表观腐殖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深松、免耕和轮耕措施主要增加了01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碳(WSOC)的含量和储量,且提高了MBC/SOC和WSOC/SOC质量比。在010 cm表层土壤中,各耕作处理间难氧化有机碳(HOC)含量无明显差异,但深松、免耕和轮耕措施分别增加了1020 cm、3550 cm和2035 cm土层的HOC/SOC质量比;免耕处理显著增加了050 cm土层的HOC总储量。与翻耕处理相比,深松、免耕和轮耕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和玉米秸秆量,其中NS处理增加幅度最大,分别达到13.79%(籽粒)和12.04%(秸秆);进行8年玉米秸秆还田,在翻耕措施下其表观腐殖化系数为8.94%,免耕、深松和轮耕措施提高了还田玉米秸秆的表观腐殖化系数,其中NS处理达到14.09%,显著高于翻耕处理。从土壤碳库和玉米产量角度考虑,免耕与深松相结合的轮耕措施是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耕作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29 / 2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J].
张赛 ;
王龙昌 ;
黄召存 ;
赵琳璐 ;
杜娟 ;
贾会娟 .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 (02) :226-231+252
[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赵亚丽,郭海斌,薛志伟,穆心愿,李潮海.应用生态学报. 2015(06)
[3]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碳、氮含量的影响 [J].
陈文超 ;
徐生 ;
朱安宁 ;
马宏卫 ;
何建桥 ;
刘健明 .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09) :224-230
[4]   耕作措施对京郊冬小麦农田CO2、CH4排放通量的影响 [J].
郑智旗 ;
王树东 ;
何进 ;
王庆杰 ;
李洪文 ;
张祥彩 .
农业机械学报, 2014, 45(S1) (S1) :189-195
[5]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赵亚丽 ;
薛志伟 ;
郭海斌 ;
穆心愿 ;
李潮海 .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 (17) :3359-3371
[6]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J].
吕瑞珍 ;
熊瑛 ;
李友军 ;
吕强 ;
黄明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4, (04) :206-209+217
[7]   土壤碳库构成研究进展 [J].
余健 ;
房莉 ;
卞正富 ;
汪青 ;
俞元春 .
生态学报, 2014, 34 (17) :4829-4838
[8]   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 [J].
魏燕华 ;
赵鑫 ;
翟云龙 ;
张二朋 ;
陈阜 ;
张海林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7) :87-95
[9]   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陈学文 ;
王农 ;
时秀焕 ;
张晓平 ;
梁爱珍 ;
贾淑霞 ;
范如芹 ;
魏守才 .
生态学报, 2013, 33 (09) :2676-2683
[10]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产量的短期影响 [J].
王丹丹 ;
周亮 ;
黄胜奇 ;
李成芳 ;
曹凑贵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 (04) :73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