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耕作措施对京郊冬小麦农田CO2、CH4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6
作者:
郑智旗
王树东
何进
王庆杰
李洪文
张祥彩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措施;
京郊;
CO2;
CH4;
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通过设置在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的不同耕作措施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2季冬小麦(2011年10月—2012年7月和2012年10月—2013年7月)各关键生育期内CO2、CH4的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免耕(NT)、深松(ST)、旋耕(RT)、传统耕作(CT)4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总体表现为CO2源和CH4汇的功能,且CO2和CH4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CO2日排放通量最高峰出现在0:00,最低峰出现在10:00;CO2季节排放通量最高峰出现在冬小麦播种期和收获期,最低峰出现在越冬期。CH4日排放和季节排放通量变化特征差异显著,但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CO2排放通量与0~20 cm各土层土壤温度呈正相关,与0~30 cm各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CH4排放通量与0~20 cm各土层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4种耕作处理下,冬小麦农田CO2的季节平均排放通量为:传统耕作>旋耕>深松>免耕,CH4的季节平均吸收通量为:旋耕>传统耕作>免耕>深松。免耕相对于旋耕和传统耕作农田CO2季节平均排放通量降低了23.3%27.1%;旋耕、传统耕作相对于免耕和深松CH4的季节平均吸收量增加了20%以上。因此,在京郊冬小麦农田,4种耕作措施(NT、ST、RT和CT)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CH4的吸收量,同时,采用免耕能进一步降低农田CO2排放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195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