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侏罗纪叠加变形研究

被引:4
作者
武国利
陈虹
田密
施炜
高卫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前陆构造带; 叠加变形; 箱状褶皱; 大巴山; 秦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大巴山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南部发育的一个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带。通过在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进行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叠加,变形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侏罗系沙溪庙组。早期变形以与滑脱构造相关的轴向北西—北北西向箱状或隔挡状褶皱为主,并在深部发育顺层滑脱构造,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变形与北侧逆冲相关,导致右行走滑变形,主要形成右行走滑断层和北西—北北西向紧闭褶皱,变形时代比第一期稍晚,为晚侏罗世之后到早白垩世。两期变形形成的褶皱延伸方向一致,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协调,而且在远离北侧镇巴断裂的地区变形强度有减弱的趋势,两期变形叠加形成共轴或斜交叠加构造。研究表明,变形与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向南逆冲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36+148 +14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侏罗纪沉积充填过程及其构造演化 [J].
渠洪杰 ;
胡健民 ;
崔建军 ;
武国利 ;
田蜜 ;
施炜 ;
赵陕兰 .
地质学报, 2009, 83 (09) :1255-1268
[2]   大巴山西段高川地体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意义 [J].
胡健民 ;
董树文 ;
孟庆任 ;
施炜 ;
陈虹 ;
武国利 .
地质通报, 2008, 27 (12) :2031-2044
[3]   秦岭南缘大巴山褶皱-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 [J].
董云鹏 ;
查显峰 ;
付明庆 ;
张茜 ;
杨钊 ;
张燕 .
地质通报, 2008, (09) :1493-1508
[4]   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J].
施炜 ;
董树文 ;
胡健民 ;
张忠义 ;
刘刚 .
地质学报, 2007, (10) :1314-1327
[5]   大巴山侏罗纪叠加褶皱与侏罗纪前陆 [J].
董树文 ;
胡健民 ;
施炜 ;
张忠义 ;
刘刚 .
地球学报, 2006, (05) :403-410
[6]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J].
马永生 ;
郭旭升 ;
郭彤楼 ;
黄锐 ;
蔡勋育 ;
李国雄 .
地质论评, 2005, (04) :477-480
[7]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构造分区与油气分布 [J].
吴世祥 ;
汤良杰 ;
郭彤楼 ;
李儒峰 ;
陈梅涛 ;
周雁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3) :361-365+390
[8]   大巴山前陆盆地形成及演化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J].
汪泽成 ;
邹才能 ;
陶士振 ;
李军 ;
王世谦 ;
赵朝阳 .
石油学报, 2004, (06) :23-28
[9]   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 [J].
张国伟 ;
程顺有 ;
郭安林 ;
董云鹏 ;
赖绍聪 ;
姚安平 .
地质通报, 2004, (Z2) :846-853
[10]   东秦岭造山带南缘北大巴山构造反转及其动力学 [J].
何建坤 ;
卢华复 ;
朱斌 .
地质科学, 1999, (02) :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