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地区热历史与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

被引:25
作者
袁玉松 [1 ]
郭彤楼 [2 ]
付孝悦 [2 ]
卢庆治 [1 ]
胡圣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热流史; 成熟度史; 二次生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下扬子地区是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优选地区,针对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提出了“二次生烃,晚期成藏”的部署思路。通过盆地热史恢复获得热流史,然后正演计算烃源岩成熟度史,再利用实验模拟二次生烃量版,计算区内4套主要海相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强度。结果表明:(1)下扬子地区苏北、苏南、皖南地区具有不同的热演化史;(2)二叠系和下三叠统烃源岩具有好的二次生烃潜力(150~300 mg/g),志留系烃源岩有一定的二次生烃潜力(约为120mg/g),寒武系烃源岩几乎不具有二次生烃能力;(3)平面上,苏南、皖南地区的二次生烃条件整体上不利,苏北各凹陷区4套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强度明显大于苏南和皖南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283 / 2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裂变径迹研究构造抬升应用实例 [J].
陈安定 ;
万景林 ;
郭彤楼 .
石油学报, 2004, (04) :29-32
[2]   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评价 [J].
朱炎铭 ;
秦勇 ;
范炳恒 ;
桑树勋 ;
杨永国 ;
姜波 .
地球科学, 2004, (01) :77-84
[3]   二次生烃迟滞性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在渤海湾盆地中的应用 [J].
关德师 ;
王兆云 ;
秦勇 ;
程克明 .
沉积学报, 2003, (03) :533-538
[4]   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J].
张有生 ;
秦勇 ;
刘焕杰 ;
朱炎铭 ;
姜波 ;
范炳恒 .
地球化学, 2002, (03) :273-282
[5]   中国大陆及邻区中生代—新生代大地构造与环境变迁 [J].
万天丰 ;
朱鸿 .
现代地质, 2002, (02) :107-120
[6]   下扬子海相中、古生界地质结构特征及选区评价 [J].
邱旭明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1, (S1) :13-15+7
[7]   江苏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烃源岩晚期生烃的论证与定量研究 [J].
陈安定 ;
刘东鹰 ;
刘子满 .
海相油气地质, 2001, (04) :27-33
[8]   下扬子地区盆地的“四层楼”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 [J].
朱光 ;
刘国生 ;
李双应 ;
牛漫兰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47-52
[9]   陡倾斜滑断裂与层圈滑移控制花岗岩浆活动的动力学模式——以下扬子构造带为例 [J].
李东旭 ;
许顺山 ;
储国正 .
现代地质, 1999, (04) :371-377
[10]   加热时间对生烃模拟过程的影响 [J].
高岗 ;
王兆峰 .
现代地质, 1999, (04) :45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