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小麦氮代谢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21
作者
王静 [1 ]
王小纯 [2 ]
熊淑萍 [1 ]
马新明 [1 ]
丁世杰 [1 ]
郭建彪 [1 ]
吴克远 [1 ]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砂姜黑土; 小麦; 氮代谢; 氮素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求砂姜黑土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耕作方式,在大田条件下,比较分析了深松、旋耕和常规翻耕三种耕作方式下小麦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中间产物含量及氮素的积累、分配、转运和利用效率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小麦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全氮含量则逐渐下降,在各时期深松处理的这些指标均显著高于旋耕和常规耕作处理,且在后期维持较高水平。深松处理通过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的高转运以及花后氮素的高吸收、高贡献,获得成熟期较高的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虽然旋耕处理的转运氮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较高,但其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花后吸收氮量较低,成熟期籽粒的氮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在三种耕作方式中最低,茎秆和穗轴+颖壳的分配比例反而最高。深松处理较其余二处理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产投比。因此,深松能有效促进砂姜黑土区小麦的氮素同化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促进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111 / 11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J].
郑成岩 ;
于振文 ;
王东 ;
张永丽 ;
石玉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 (06) :1303-1311
[2]   我国砂姜黑土土种的系统分类归属研究 [J].
李德成 ;
张甘霖 ;
龚子同 .
土壤, 2011, 43 (04) :623-629
[3]   定位水氮组合对冀5265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可溶性蛋白及产量的影响 [J].
郭丽 ;
贾秀领 ;
张凤路 ;
马瑞昆 ;
姚艳荣 ;
张丽华 .
华北农学报, 2010, (01) :180-184
[4]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J].
王靖 ;
林琪 ;
倪永君 ;
刘义国 .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05) :881-884
[5]   施肥对砂姜黑土基础肥力及强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J].
曹承富 ;
孔令聪 ;
张存岭 ;
赵斌 ;
赵竹 ;
张耀兰 ;
杜世州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5) :1073-1077
[6]   保护性耕作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王燕 ;
王小彬 ;
刘爽 ;
梁二 ;
蔡典雄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3) :766-771
[7]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马月存 ;
马丽 ;
尹春梅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1) :78-85
[8]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区坡耕地水肥利用与流失的影响 [J].
李友军 ;
黄明 ;
吴金芝 ;
姚宇卿 ;
吕军杰 .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02) :42-45+101
[9]   土壤水分对强筋小麦'豫麦34'氮素同化酶活性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J].
马新明 ;
李琳 ;
赵鹏 ;
熊淑萍 ;
郭飞 .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01) :48-53
[10]   豫西旱坡地高留茬深松对冬小麦生态效应的研究 [J].
王育红 ;
姚宇卿 ;
吕军杰 ;
黄江涛 ;
张洁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02) :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