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措施

被引:12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林承焰
李燕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中心 北京
[3] 北京
[4] 山东东营
关键词
剩余油; 特低渗透储集层; 远岸浊积扇; 沉积微相; 微构造; 储层非均质; 五号桩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低渗透油田开发在中国石油工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将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远岸浊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缘3个亚相,其中扇中亚相划分为辫状水道、水道间、水道侧缘、扇中前缘及叶状体5个微相类型;阐明了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内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特征;系统总结了微构造的类型及组合模式。在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静态结合的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揭示了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微构造及井网条件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根据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结果,结合相关资料,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剩余油的挖潜措施,为增加剩余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41 / 44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渤海湾盆地渤南油田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J].
董春梅 ;
宋春刚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04) :375-380
[2]   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康村组成岩作用及其控制因素 [J].
旷红伟 ;
牛世忠 ;
陈晓龙 .
现代地质, 2003, (02) :211-216
[3]   微幅度构造识别方法及利用浮力开发油田 [J].
王庆 ;
贾东 ;
马品刚 ;
曹阳 ;
丁洁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1) :65-67
[4]   低渗透油藏储层沉积微相研究——以松辽盆地乾安油田高台子油层Ⅶ砂组为例 [J].
王先明 ;
单玄龙 .
世界地质, 2002, (03) :251-257
[5]   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河街组远岸浊积扇 [J].
吴朝容 ;
杜春彦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 (03) :267-272
[6]   吉林两井油田下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低渗透储层孔隙成因与储渗单元特征 [J].
田成 ;
陈翠柏 ;
田崇鲁 ;
曾联波 ;
黎革全 ;
孟令波 .
现代地质, 2000, (04) :445-450
[7]   双河油田储层渗流单元分析及应用 [J].
陈程 ;
孙义梅 ;
黄翔 .
现代地质, 2000, (04) :440-444
[8]   大庆油田北部河流相储层沉积微相与水淹特征 [J].
李长山 ;
吕晓光 ;
王占国 ;
尚玉秋 ;
田燕春 .
现代地质, 2000, (02) :197-202
[9]   构造应力场在隐蔽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J].
曾联波 ;
田崇鲁 .
现代地质, 1998, (03) :108-112
[10]   松辽盆地头台地区扶杨油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模式 [J].
方德庆 ;
李国会 ;
张建英 .
现代地质, 1996, (01) :112-113+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