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坡高速堆积体的构造成因

被引:22
作者
栾锡武 [1 ]
彭学超 [2 ]
邱燕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高速堆积体; 中新统披覆层; 东沙隆起; 构造剥蚀; 沉积物来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1 [海洋沉积];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南海北部陆坡是南海海域沉积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发育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南海最高沉积速率堆积体。构成该堆积体的沉积物究竟来自何方,仍是南海沉积学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南海北部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和海底底流观测资料的分析,指出南海北部中新统披覆层是南海北部断陷阶段结束后开始沉积的一套地层,直到上新世开始前,该地层在很大一个区域内是保持水平的;上新世后,由于构造抬升,中新统披覆层随之隆起,并在东沙隆起的部位遭受很大程度的剥蚀,其剥蚀量和南海北部珠江、韩江以及台湾西南部高屏溪和曾文溪向南海的输沙量相当,为南海北部一个非常重要的沉积物来源。研究分析指出,如果珠江和韩江所携带的沉积物全部沉积到南海北部陆坡区,则可获得的沉积速率为12 cm/ka,这一数值远低于该高速堆积体上的沉积速率值。从南海北部现今的沉积动力条件和地形上看,来自珠江和韩江的沉积物几乎不可能经过平坦的陆架区,再绕过东沙岛,优先沉积到该高速堆积体上。本研究中的高速堆积体的沉积物也不可能主要来自台湾西南的高屏溪和曾文溪,因为台西南河流所携带的沉积物被特殊的洋流体系圈闭于台湾周边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沉积下来。观测数据表明,南海北部东沙隆起区有足够强的水动力环境能够剥蚀海底隆起的沉积地层,并将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向南经陆架输运到陆坡区;该高速堆积体紧邻东沙隆起剥蚀区,其沉积物来源应该主要来自东沙隆起剥蚀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83 / 199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南海北部陆坡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早期夏季风极强事件 [J].
杨文光 ;
郑洪波 ;
谢昕 ;
周斌 ;
成鑫荣 .
第四纪研究, 2008, (03) :425-430
[2]   深水沉积物波及其在南海研究之现状 [J].
钟广法 ;
李前裕 ;
郝沪军 ;
王嘹亮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9) :907-913
[3]   南海北部深水底流沉积作用 [J].
邵磊 ;
李学杰 ;
耿建华 ;
庞雄 ;
雷永昌 ;
乔培军 ;
王嘹亮 ;
王宏斌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771-777
[4]   南海东沙海域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特征 [J].
陈芳 ;
苏新 ;
D Nurnberg ;
陆红锋 ;
祝幼华 ;
刘坚 ;
廖志良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06) :9-17
[5]   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 [J].
彭学超 ;
吴庐山 ;
崔兆国 ;
刘胜旋 ;
王衍棠 .
热带海洋学报, 2006, (03) :21-27
[6]   南海东北部陆坡铁锰沉积记录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J].
张兴茂 ;
翁焕新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 (01) :93-100
[7]   南海北部陆坡海洋沉积物稀土元素及物源和成岩环境 [J].
刘宝林 ;
王亚平 ;
王吉中 ;
李建萍 ;
王银宏 ;
程敦伍 ;
李烨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4) :17-23
[8]   新生代南海北部碳酸盐岩台地的淹没事件研究 [J].
徐国强 ;
吕炳全 ;
王红罡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35-40
[9]   南海陆坡高速堆积体的物质来源 [J].
邵磊 ;
李献华 ;
韦刚健 ;
刘颖 ;
房殿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828-833
[10]   南海北部春季海流的垂向变化 [J].
邱章 ;
方文东 .
热带海洋, 1999, (04) :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