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小麦光温生产效率分析及新品系培育

被引:3
作者
杜立丰 [1 ,2 ,3 ,4 ]
高丽锋 [2 ]
周荣华 [2 ]
宋彦霞 [2 ]
赵东成 [3 ,4 ]
贾继增 [2 ]
任正隆 [1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3] 焦作市农林科学院
[4] 焦作市立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
小麦; 光温生产效率; 基因位点; 标记辅助选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光温生产效率的分析,阐明小麦光温生产效率的遗传特点与生物学性状的关系,为高光温生产效率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RIL),通过相关分析,检测高光温生产效率及其相关位点,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高光温生产效率小麦新品系。【结果】小麦的光温生产效率与单株成穗数、穗粒数、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呈高度正相关,其中成穗数对小麦的光温生产效率贡献最大。光能生产效率受平均灌浆速率影响较大,而温度生产效率受最大灌浆速率影响较大。11个位点与光温生产效率相关,其中4个位点的贡献率在10%以上,分别为Xwmc167-2D、Xcwm23-2D、Xbarc218-3A和Xwmc326-3B。通过分子标记筛选到5个高光温效率的新品系,并且进行了验证。【结论】高光温效率小麦品种能很好地利用低温阶段的光温资源,形成较多分蘖,提高单株穗数和穗粒数。因而,在小麦新品种培育过程中,注重筛选单株成穗数多、穗粒数多和灌浆速度快的株系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光温生产效率和高产、稳产。利用同一群体可以将QTL分析与新品种选育相结合,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一条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523 / 153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超高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及其品质特性分析 [J].
乔玉强 ;
曹承富 ;
赵竹 ;
杜世州 ;
张耀兰 ;
刘永华 ;
张四华 .
浙江农业学报, 2011, 23 (02) :221-225
[2]   弱光胁迫影响夏玉米光合效率的生理机制初探 [J].
贾士芳 ;
李从锋 ;
董树亭 ;
张吉旺 .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12) :1439-1447
[3]   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现状与发展前景 [J].
黎裕 ;
王建康 ;
邱丽娟 ;
马有志 ;
李新海 ;
万建民 .
作物学报, 2010, 36 (09) :1425-1430
[4]   作物高光效之管见 [J].
程建峰 ;
沈允钢 .
作物学报, 2010, 36 (08) :1235-1247
[5]   冬小麦-夏玉米“双晚”种植模式的产量形成及资源效率研究 [J].
付雪丽 ;
张惠 ;
贾继增 ;
杜立丰 ;
付金东 ;
赵明 .
作物学报, 2009, 35 (09) :1708-1714
[6]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中长期潜力 [J].
姜长云 ;
张艳平 .
经济研究参考, 2009, (15) :16-30
[7]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QTL分析 [J].
王瑞霞 ;
张秀英 ;
伍玲 ;
王瑞 ;
海林 ;
闫长生 ;
游光霞 ;
肖世和 .
作物学报, 2008, (10) :1750-1756
[8]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J].
杨春玲 ;
关立 ;
侯军红 ;
王阔 ;
宋志均 ;
韩勇 ;
李晓亮 .
山东农业科学, 2007, (04) :19-23
[9]   中籼水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演进特征研究 [J].
杨建昌 ;
王朋 ;
刘立军 ;
王志琴 ;
朱庆森 .
作物学报, 2006, (07) :949-955
[10]   小麦无效分蘖14C光合产物的运转与分配 [J].
周羊梅 ;
郭文善 ;
封超年 ;
朱新开 ;
葛才林 ;
彭永欣 .
作物学报, 2005, (12) :1665-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