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马兰峪背斜南翼与西部倾伏端盖层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21
作者
李海龙 [1 ]
张长厚 [1 ,2 ]
邹云 [1 ]
邓洪菱 [1 ]
马君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马兰峪复背斜; 厚皮褶皱构造; 滑脱褶皱; 变质核杂岩; 燕山中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燕山中部冀东遵化、迁西、青龙一带以太古宇深变质结晶岩系为核部的东西向构造形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复式背斜构造,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它是一个中生代变质核杂岩。这2种不同认识涉及到华北克拉通北部中生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稳定克拉通内部大型基底结晶岩系的剥露机制问题。对马兰峪背斜南翼和西部倾伏端盖层岩系开展的详细构造研究表明,变形总体表现为连续的褶皱变形及伴生的逆冲构造;构造样式表现为基底卷入式的厚皮构造与盖层内部软弱岩系控制的薄皮构造共存的特征;变形机制表现为顺层挤压导致的纵弯弯曲和相关的断裂构造;近南北向的缩短率介于16%~27%之间。盖层岩系中未发现变质核杂岩构造模型所预期的系列高角度正断层。基底与盖层不整合面接触带尽管在后期构造变形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局部的差异性滑动,但并不是造成大规模构造剥蚀和地壳柱切失的剥离断层。因此,冀东马兰峪背斜不是中生代的变质核杂岩,而是水平挤压背景下基底结晶岩系与盖层共同卷入纵弯褶皱变形的厚皮式褶皱构造。
引用
收藏
页码:1698 / 170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伸展构造研究的几个问题及其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意义 [J].
王涛 ;
郑亚东 ;
张进江 ;
王新社 ;
曾令森 ;
童英 .
地质通报, 2007, (09) :1154-1166
[2]   燕山中段盘山花岗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及其构造意义 [J].
马寅生 ;
曾庆利 ;
宋彪 ;
杜建军 ;
杨富全 ;
赵越 .
岩石学报, 2007, (03) :547-556
[3]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专项研究主要进展和成果 [J].
李廷栋 .
中国地质, 2006, (04) :689-699
[4]   华北晚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对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约束 [J].
刘俊来 ;
关会梅 ;
纪沫 ;
胡玲 .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01) :21-26
[5]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J].
张长厚 ;
吴淦国 ;
徐德斌 ;
王根厚 ;
孙卫华 .
地质通报, 2004, (Z2) :864-875
[6]   冀东地区燕山中段北西向构造带:构造属性及其年代学 [J].
张长厚 ;
吴淦国 ;
王根厚 ;
张维杰 ;
宋鸿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7) :600-612
[7]   冀东“长城式”金矿的成因探讨 [J].
孙爱群 ;
牛树银 ;
李红阳 .
地球学报, 2002, (05) :435-441
[8]   冀东变质核杂岩中银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J].
肖成东 ;
杨伦 ;
魏晓英 ;
丁建华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245-251
[9]   冀东幔枝构造外围主拆离滑脱带控矿的研究进展 [J].
牛树银 ;
孙爱群 ;
李红阳 .
地质论评, 2001, (06) :595-647
[10]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近东西向中生代右行走滑构造系统 [J].
张长厚 ;
宋鸿林 ;
王根厚 ;
颜丹平 ;
孙卫华 .
地球科学, 2001, (05) :46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