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

被引:33
作者
周勇 [1 ]
纪友亮 [1 ]
张善文 [2 ]
万璐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3] 不详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物性控制因素; 成岩作用; 构造活动; 裂缝; 莱阳组; 莱阳凹陷; 胶莱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综合采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等多种测试手段,对胶莱盆地莱阳凹陷下白垩统莱阳组碎屑岩储层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活动、沉积特征、成岩特征研究了该碎屑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探讨了低渗透砂岩背景下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砂岩以低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为特征,孔隙度一般小于10%,渗透率多小于1×10-3μm2,为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储层。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优质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有机酸溶蚀作用、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和后期构造活动的控制。其中后期构造活动是影响低渗透砂岩中有效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白垩纪末期—新生代的构造抬升使孔隙得以保存,同时构造活动产生的微裂缝不仅可以作为油气储集空间,而且还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并改善储层的渗滤特征。寻找裂缝性储层是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突破点。
引用
收藏
页码:611 / 62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储层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 [J].
陈国俊 ;
吕成福 ;
王琪 ;
杜贵超 ;
陈吉 .
石油学报, 2010, 31 (04) :566-572
[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低孔低渗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研究 [J].
闫建萍 ;
刘池洋 ;
张卫刚 ;
李彪 .
地质学报, 2010, 84 (02) :272-279
[3]   柴西北地区油泉子油田低渗透储层特征与成因分析 [J].
刘伟 ;
林承焰 ;
王国民 ;
刘键 ;
蒋宇冰 .
石油学报, 2009, 30 (03) :417-421
[4]   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区域动力学意义 [J].
张岳桥 ;
李金良 ;
张田 ;
董树文 ;
袁嘉音 .
地质学报, 2008, (09) :1229-1257
[5]   自生绿泥石对砂岩储层孔隙的保护机理 [J].
田建锋 ;
陈振林 ;
杨友运 .
地质科技情报, 2008, (04) :49-54
[6]   胶莱盆地莱阳期原型盆地恢复 [J].
任凤楼 ;
柳忠泉 ;
邱连贵 ;
韩立国 ;
张岳桥 ;
曹忠祥 .
沉积学报, 2008, (02) :221-233
[7]   莱阳凹陷烃源岩中的石油包裹体及油气初次运移研究 [J].
刘洪营 ;
熊敏 ;
刘德汉 ;
肖贤明 .
沉积学报, 2008, (01) :163-167
[8]   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对砂岩孔隙演化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志留系砂岩为例 [J].
钟大康 ;
朱筱敏 ;
李树静 ;
谢楠 .
沉积学报, 2007, (06) :885-890
[9]   胶结作用在深埋藏砂岩孔隙保存中的意义 [J].
黄思静 ;
黄培培 ;
王庆东 ;
刘昊年 ;
吴萌 ;
邹明亮 .
岩性油气藏, 2007, (03) :7-13
[10]   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其形成地质条件 [J].
曾联波 ;
漆家福 ;
王永秀 .
石油学报, 2007, (04)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