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区域动力学意义

被引:146
作者
张岳桥 [1 ]
李金良 [2 ]
张田 [1 ]
董树文 [2 ]
袁嘉音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白垩世—古新世; 沉积构造演化; 盆地分析; 断层运动学; 构造机制; 胶莱盆地; 华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6 [新生代(界)];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野外和钻孔测井资料分析、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分析(40Ar-39Ar和SHRIMP U-Pb法)、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断层运动学的野外分析结果,综合研究了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岩性地层分析表明,胶莱断陷盆地由三套地层单元所充填:早白垩世莱阳群和青山群、晚白垩世—古新世王氏群。青山群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给出了该火山岩的喷发时代在120~105Ma。地震剖面的构造解译结果揭示胶莱盆地伸展构造受到深部两个拆离构造系统控制:一个发育于盆地南部地区,拆离断面位于深部8~10km,向南缓倾于苏鲁造山带之下;另一个拆离系统由一系列北倾的犁式断层组成、分布于宽阔的胶莱盆地北部地区,主拆离面向北倾。这两个拆离系统分别形成于早白垩世莱阳群和晚白垩世—古新世王氏群沉积阶段。通过对不同地层单元断层滑动矢量的野外测量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以及地层时代和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的制约,建立了白垩纪—古新世构造应力场演替的年代序列。结果表明,胶莱盆地在白垩纪—古新世之间经历了伸展—挤压应力体制的交替演化。早白垩世伸展作用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早期NW—SE向伸展和晚期近W—E向伸展。在早白垩世末期至晚白垩世初期,盆地遭受NW—SE向挤压,导致了胶莱盆地的缩短变形和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活动。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S向伸展,直到古新世末期,构造应力场转换为NE—SW向挤压。胶莱盆地和沂沭裂谷系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对华北地区岩石圈减薄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笔者推断,早白垩世两期引张应力作用是分别对华北地区增厚地壳或岩石圈的重力垮塌和岩石圈拆沉的响应,而早白垩世末期NW—SE向挤压记录了古太平洋板块与亚洲陆缘俯冲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引张伸展作用完全不同于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它指示了沿NNE向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活动及其拉分作用,在动力学上受到青藏地区块体的陆—陆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和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作用的联合应力场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229 / 1257
页数:29
相关论文
共 66 条
[1]   华北侏罗纪大地构造:综评与新认识 [J].
张岳桥 ;
董树文 ;
赵越 ;
张田 .
地质学报, 2007, (11) :1462-1480
[2]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J].
董树文 ;
张岳桥 ;
龙长兴 ;
杨振宇 ;
季强 ;
王涛 ;
胡建民 ;
陈宣华 .
地质学报, 2007, (11) :1449-1461
[3]   胶莱盆地白垩纪构造应力场与转换机制 [J].
任凤楼 ;
张岳桥 ;
邱连贵 ;
柳忠泉 ;
王大华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2) :157-167
[4]   胶东半岛牟平—即墨断裂带晚中生代运动学转换历史 [J].
张岳桥 ;
李金良 ;
张田 ;
袁嘉音 .
地质论评, 2007, (03) :289-300
[5]   胶莱盆地沉积-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 [J].
李金良 ;
张岳桥 ;
柳宗泉 ;
任凤楼 ;
袁嘉音 .
中国地质, 2007, (02) :240-250
[6]   论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侏罗纪变形 [J].
张岳桥 ;
廖昌珍 ;
施炜 ;
张田 ;
郭芳芳 .
地学前缘, 2007, (02) :182-196
[7]   胶莱盆地深部拆离系统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J].
张岳桥 ;
李金良 ;
柳宗泉 ;
任凤楼 ;
袁嘉音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4) :504-511
[8]   锆石SHRIMP年龄测定数据处理时系统偏差的避免——标准锆石分段校正的必要性 [J].
宋彪 ;
张拴宏 ;
王彦斌 ;
赵越 .
岩矿测试, 2006, (01) :9-14
[9]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原型盆地分析 [J].
舒良树 ;
王博 ;
王良书 ;
何光玉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4) :534-543
[10]   辽东半岛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的年代学格架 [J].
吴福元 ;
杨进辉 ;
柳小明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3) :305-317